邦廸,大家可太熟悉了。邦迪創可貼在美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然而來到中國市場后卻被誕生于2001年的云南白藥給干趴了,背后的原因僅僅是中國人更懂中國人嗎?
未來10年,將有無數的中國品牌在各行各業崛起,“云南白藥創可貼,有藥好得更快些 ”這句廣告語背后所蘊含的定位思維,可以給中小企業家打造品牌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定位專家顧均輝對商業評論的編輯這樣說道。
邦廸開創市場,云南白藥做大品類
20世紀初,美國強生公司的一名員工埃爾·迪克森將粗硬紗布和繃帶粘合在一起,發明了一種外科輕微創傷用快速止血產品,公司將它命名為Band-Aid(中文商標名為邦廸®)。
強生公司1990年將邦廸創可貼引入中國,開創了中國的創可貼市場。這個方便實用的小東西,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小傷口的護理習慣,到2001年邦廸創可貼累計銷售超過1000億片。
邦廸的成功意味著“小膠布”止血市場有著巨大空間和商機,于是中國的創可貼市場上不斷有邦廸的模仿者加入。在邦廸“領導”中國創可貼市場的同時,絕大多數其他品牌都只是簡單地跟風模仿,想分一點蛋糕,產品同質化嚴重無疑會帶來價格戰。幾年發展下來,創可貼市場已進入飽和狀態。
而云南白藥,正是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進入創可貼市場的。當時幾乎所有的從業者都認為,創可貼是一種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云南白藥“不可能玩出什么花樣來”。
云南白藥的成功帶來3個重要啟示
正所謂,認知高度,決定競爭的高度。云南白藥在定位思維的指引下,打出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云南白藥創可貼,有藥好得更快些。定位專家顧均輝說,這句廣告語背后所蘊含的底層邏輯,值得我們做品牌的企業家深思。
先說說定位成果吧,云南白藥橫空出世,憑借“有藥”這個差異化,銷售額從2001年的1000萬元飆升至近2億元,短短幾年間,云南白藥創可貼已經成為與邦廸并駕齊驅的創可貼市場第二大品牌。邦廸在中國每年5億多元的小創傷護理品市場上,有近一半的市場份額不得不拱手讓給云南白藥。
云南白藥創可貼在中國商業品牌史上所創造的奇跡,正是因為其成功地應用了產品競爭的鉆石法則:差異化定位。
第一,做產品,成功的關鍵不是更好,而是不同。云南白藥將“含藥”作為市場突破點,使得云南白藥的創可貼與邦廸以及其他模仿者明顯區隔開來,創建了一個創可貼新品類,實現了創可貼產品“從無藥到有藥”的進化升級。同時,也避開了與邦廸發生正面沖突,顛覆了邦廸主導的游戲規則。
第二,做一個知名度高的品牌不容易,做一個讓消費者信任的品牌,就更不容易了。如果你的產品本身很好,顧客卻不知道,那你就要借助強有力的信任狀,來幫助品牌正名。比如,藥物能使傷口更快愈合,這顯然符合廣普認知。而此前的所有創可貼,在消費者心中的作用就是包扎傷口、免沾灰塵,還沒有哪個品牌提及過有藥物成分,消費者也沒想過會促進傷口愈合。而云南白藥本就是一家藥廠,以傳統中草藥著稱。因此,當聽到“云南白藥創可貼,有藥好得更快些”時,消費者自然眼前一亮,深信不疑。
經過差異化定位后,云南白藥創可貼變成了“含藥”創可貼的代名詞。它不斷集中資源在消費者心智上下工夫,無論是在產品宣傳、終端推廣上,都鮮明地訴說自己的差異化賣點,由點及面,由局部到整體,直至引爆“含藥”創可貼市場。
最后,定位專家顧均輝總結道:“用品類來思考,用品牌來表達”,也就是定位上說的,把自己的品牌做成某一品類的代名詞,這樣的品牌才能保持長久的優勢,甚至成為行業第一品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