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此前公開征求意見后,《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式出臺,11月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指南》提到,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制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宣傳診療效果或者對診療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證性承諾等九大情形將予以重點打擊。近年來,“容貌焦慮”一詞頻現,顏值經濟演變成一門生意。然而,醫美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虛假宣傳醫生資歷、整容失敗等亂象叢生。隨著醫美廣告監管政策落地,醫療美容市場進一步被規范。
重點打擊
《這屆年輕人該怎么對抗容貌焦慮?》是美萊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的一文,“其實很多女孩都有過這樣那樣的容貌焦慮,他們嫌棄自己皮膚不好,鼻子不夠挺······為了自信,他們選擇整形或其他方式改變自己”。在推文中,美萊將容貌焦慮和整形兩個話題結合起來,緊接著在推文附上了各個項目的價格。
不過,“容貌焦慮”相關的宣傳以后行不通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11月2日發布的《指南》提到,市場監管部門依法整治各類醫療美容廣告亂象,著力解決危害性大、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
其中制造“容貌焦慮”的行為被列在了首位。《指南》稱,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制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是重點打擊情形之一。
此外,違反藥品、醫療器械、廣告等法律法規規定,對未經藥品管理部門審批或者備案的藥品、醫療器械作廣告;宣傳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批、備案的診療科目和服務項目;宣傳診療效果或者對診療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證性承諾;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人物專訪、新聞報道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對食品、保健食品、消毒產品、化妝品宣傳與醫療美容相關的疾病治療功能等情形也將被重點打擊。
新氧科技風控委員會負責人張力明表示,醫療美容同時具有醫療屬性及消費屬性,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規范了醫療美容市場,也切實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亂象叢生
醫美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約1975億元,預計到2023年其市場規模將達3115億元。然而,頻繁發生的事故亂象也讓行業飽受爭議。
據中消協統計,2015-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投訴大幅增加,2019年醫美行業投訴6138件,是2015年的近13倍。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2021年度重點領域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典型案例(第三批),醫美機構虛假宣傳醫生資歷、機構資質榮譽、醫美產品功效、服務療效,通過“刷單炒信”、直播等方式虛假宣傳等行為被曝光。
容貌焦慮渲染,虛假宣傳橫行下,整容失敗案例頻發。今年2月,演員高溜在微博發長文講述了自己做鼻子整形手術失敗的不幸遭遇,引發各界對醫美亂象的廣泛討論。7月,網紅小冉在某整形醫院進行抽脂手術后感染身亡······
相較之下,醫美機構賺得盆滿缽滿。據藝星醫美此前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2015-2017年,其三年營收合計超20億元,其中2017年的凈利潤年化復合增長率達196.1%。鵬愛醫美此前的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鵬愛醫美的收入分別為5.85億元、6.97億元和7.61億元。根據最新數據,鵬愛醫美2020年營業收入約為9.02億元,處于行業內領先地位。
北京君都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生命科學與健康醫療法律部主任張文波告訴記者,《指南》正式出臺,有效抑制焦慮釋放效應,求美者更加理性,非合規機構的處罰力度加大。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指導、督促網絡平臺建立健全內部審核機制,在廣告發布、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過程中,攔截違法違規醫療美容廣告宣傳信息。網絡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履行平臺責任的,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從嚴查處。 (記者 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