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之后,立訊精密定增募資,謀求新的增長點。實際上,今年來其他代工巨頭也頻頻出手推進轉型。
立訊精密2022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顯示,公司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35億元,其中 99.5億元規劃了具體項目,還有 35.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同時表示,135億元的金額是結合未來5年發展的需求從技術層面及財務資金層面測算出來的,將滿足這智能可穿戴設備生產、智能移動終端精密零組件、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半導體先進封裝及測試等6個項目未來5年的發展需求。
今年來立訊精密頻頻出手,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本月11日,立訊精密公告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
2017年取得了AirPods的代工資格后,搭上“果鏈”,立訊精密的業績一路攀升,并隨后拿下了Apple Watch、LCP天線后端加工等業務。2020年,立訊精密通過收購相關公司取得了iPhone手機的代工業務。當年,第一大客戶蘋果為立訊精密貢獻收入占比高達70%。
然而外界始終對立訊精密高度依賴蘋果充滿擔憂。不久前,有消息稱立訊精密尚未取得新產品iPhone 14試產導入量產服務訂單(NPI),將無緣代工高端iPhone14,預計今年只能拿到基本款iPhone14訂單,成為第二供應商。在此背景下,立訊精密謀求與蘋果解綁,推進轉型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立訊精密之外,其他代工巨頭也在尋找新的出路。其中歌爾在2018年遭受業績下滑后便開始謀求轉型。2019年,歌爾開始布局AR/VR業務,零部件業務逐步向可穿戴設備領域發展。隨著元宇宙概念的升溫,歌爾股份謀求子公司歌爾微分拆上市,進軍元宇宙。
同是果鏈巨頭的藍思科技,選擇了新能源賽道,并瞄準光伏板塊。不過,從藍思科技公布的2021年的業績預告來看,轉型并不成功。
業內人士表示,歐菲光被蘋果踢出了供應鏈,讓廣大投資者看到了作為蘋果“打工人”背后的脆弱和不確定性。但代工廠的品牌化轉型往往十分艱難,要走的路也很長。(記者 鄒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