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交所迎來了它第一個完整的一年,雖市場總體表現低迷但并不妨礙機構調研熱情,有超6成北交所公司接待各類機構投資者調研。
據犀牛之星數據整理,2022年北交所共有101家企業接待機構投資者調研,占比61.96%。有27家公司的機構接待量超20家次,其中,科達自控最受機構青睞。今年以來,科達自控接待機構總量已達199家次,調研頻次為14次,包括26家證券公司、35家基金公司、23家私募公司參與過科達自控的調研。此外,市值一哥貝特瑞也接待了超過百家機構投資者的調研。
(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有6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有31家接待了投資機構的調研,占比近一半。
2022年機構投資者調研活躍,在機構投資者類型中,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與私募公司為調研主力軍。而這其中,券商與基金公司最為勤奮,調研頻次最高。那么這一年來他們都重點關注了北交所哪些公司呢?
按機構類型劃分,犀牛君分別整理出了公募,券商自營,私募前10榜單:
1、公募基金調研家數前10的個股中,科達自控、吉林碳谷、貝特瑞、森萱醫藥、創遠信科等獲15家以上基金公司調研。
2、券商調研家數最多的前10只個股分別是科達自控、貝特瑞、奧迪威、諾思蘭德、富士達等。并且這前5家公司的券商調研家數均超過20家。
3、私募調研家數前10的個股中,科達自控、創遠信科、同惠電子、富士達、蓋世食品等獲10家以上私募調研。
總體來看,在接待總數前10的個股名單中,科達自控,貝特瑞、富士達、創遠信科、諾思蘭德、森萱醫藥等6家公司都進入了公募、券商、私募調研家數排名前10的榜單名列。
機構調研與哪些因素相關?傳遞了哪些信號?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機構熱門追捧往往也會顯露出機構的布局思路,透露著主力資金的動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投資者對市場的關注方向。長期受機構青睞的個股,往往股價也會呈現上漲趨勢。
那么,調研次數和上市公司二級市場的表現是否有強關聯?
從行業來看,據犀牛之星統計,年初至今,受調研覆蓋率最高的前三大行業機械設備、計算機、醫藥生物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分別是-27.86%、41.1%、42.54%。反而僅有調研覆蓋率較低的社會服務行業有0.73%的漲幅,其余行業跌幅均超20%。不過,這與整個證券市場的低迷也存在一定相關性。
從個股來看,熱門調研股也是未能走出亮眼走勢,股價也是跌跌不休。據統計發現,2022年以來,這101只機構調研股中,僅有6只個股股價上漲,95只個股下跌。其中海能技術上漲45.68%,位居榜首,長虹能源下跌71.86%排在末位。而調研次數最多的科達自控也下跌43.17%,貝特瑞、富士達等調研總量前10的上市公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平均跌幅在36.5%。
而今年漲幅排名前10的公司中,僅有5家迎來了機構投資者的“叩門”,且調研頻次偏低。排名前二的昆工科技,硅烷科技今年以來并未接待機構投資者的來訪。
由此可見,獲機構調研頻次與股價漲跌之間并不存在強關聯,兩者并未呈現正相關。機構扎堆調研不等于上市公司股價一定上漲,調研次數少的公司也有可能漲幅更大,這最起碼在2022年的北交所是這樣。
那機構調研與什么相關呢?
從月份來看,我們統計發現,北交所機構密集調研的月份在4月、5月以及11月。這跟上市公司業績報告披露時間有一定相關性。4月是2021年年報以及2022年一季報披露時期,5月份達到高峰期是剛好年報披露完成后一個月。9月份也有一個小高峰是半年報披露完成。而11月份則是三季報披露完成。
從基本面來看,我們也發現,那些被機構調研的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平均值為6.68億元,歸母凈利平均值為6188.48萬元。而未被投資機構調研的公司整體業績則明顯偏低,營收均值為3.44億元,歸母凈利均值為3856.36萬元。從這也可以看出,業績的表現似乎也對機構調研的偏好有一定影響。
總而言之,以上可以總結三點:1)機械設備、計算機、醫藥生物是機構關注的重點行業,專精特新也仍是北交所主流;2)機構調研頻次與二級市場走勢并不存在必然聯系;3)被調研公司整體業績表現均強于未被調研公司,這也說明價值投資才是投資的最底層邏輯。公司業績越好也會獲得機構更多的關注。
2022年已然過去,2023年伊始又會迎來怎樣的行情呢?這些曾被機構密切關注的熱門股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