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間,證監會網站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距離全面推行注冊制僅僅過去4個月。證監會選擇此時收緊IPO,短期內會產生什么影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來源:張力
影響
具體來看,關于IPO、再融資收緊方面,證監會從當前市場形勢出發,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作出六項安排。
一、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二、對于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業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額再融資,實施預溝通機制,關注融資必要性和發行時機。
三、突出扶優限劣,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
四、引導上市公司合理確定再融資規模,嚴格執行融資間隔期要求。審核中將對前次募集資金是否基本使用完畢,前次募集資金項目是否達到預期效益等予以重點關注。
五、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應當投向主營業務,嚴限多元化投資。
六、房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不受破發、破凈和虧損限制。
那么短期來看,這些安排對于IPO市場有什么具體影響?
自A股市場自2019年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開始,新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
據IPO日報不完全統計,2019年新上市公司共計203家,2020年猛增至437家,2021年-2022年分別為524家和428家。截至8月28日,2023年以來新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242家。
而在2018年全年,新上市公司只有105家。
這意味著,即使新股IPO明顯減速,年內新上市公司數量依然高于2018、2019年。
與此同時,IPO收緊或將對A股上市公司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位券商人士指出,到去年年底,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就超過5000家了,量到之后,對質有要求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論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在上市門檻的把握上,對于公司的商業化能力、確定性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另一方面,IPO收緊,或將延長尚未上市企業IPO進程的同時,有助于未來新上市公司實際首發融資規模的提升。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資金量一定的前提下,短期內新增IPO數量越多,資金需要分配給的企業數量越多,每家企業能夠分到的資金量越少。
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A股市場有425家公司首發IPO,共募集資金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募資額為億元。相比2021年,首發上市的公司數量減少了98家,但募資資金規模實現了441億元的增長,新股IPO的平均募資額增長明顯。
截至2023年8月28日,A股市場有242家公司首發IPO,共募集資金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募資額為億元。
已有前兆
事實上,從上個月開始,市場上就有“IPO全面收緊”的消息傳出。
彼時,有人發文稱,“IPO全面收緊、吃穿住等行業標的基本勸退(除非行業龍頭)、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暫停受理……”
據介紹,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允許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引領技術,但尚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形成收入的企業上市。該標準對標納斯達克、港交所18A規則。
截至目前,有40多家企業選擇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申報IPO,其中有20家企業實現上市。另外,還有2家創新藥企業采用紅籌標準上市,實質上也屬于第五套性質的企業。也就是說,一共有22家企業適用第五套標準上市。
這22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家在2023年上市,在2020年~2022年上市的公司數量分別為7家、5家、9家。
可以看出,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公司數量在今年大幅下滑。
另外,IPO企業審核和注冊的速度也在放緩。
今年7月以及8月1日至今,分別有25家、22家公司接受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的審核,遠低于6月的54家,也低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家,并且也低于2022年7月的49家。
其中,7月24日至30日一周,僅有4家公司上會,而在7月31日至8月6日的一周,也僅安排了4家公司上會。在此前的三周(7月3日至9日、7月10日至16日、17日至23日),上會企業數量分別為6家、5家、10家。
今年3至5月每月IPO企業注冊生效數均在40家以上,而6月和7月均只有29家。
上交所和深交所的IPO公司最新受理消息也停留在2023年6月30日。這意味著,滬深交易所已經有接近兩個月沒有受理新的IPO申請。
雖然7月和8月是IPO申報的淡季,但在去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也是受理了2家、5家。
北交所在今年7月受理了一家公司的IPO申請,8月受理了兩家,同樣也是出現了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