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晚間,國科微(300672)、景嘉微(300474)均發布公告披露了大基金未來減持公司股份的計劃。根據公告,大基金將分別減持不超過364萬股、602萬股,減持比例均不超過總股本的2%。 ]
[業績增速下滑的預期下,開年以來,A股半導體板塊連續回調,47只個股年內平均跌幅超10%,北京君正(300223)及北方華創(002371)領跌板塊,均重挫超20%。1月11日,半導體再次領跌兩市,截至收盤,半導體產業指數跌1.72%,報7114.2點。 ]
2021年第一個月還未過半,被視為A股半導體板塊投資風向標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基金”)再度拋出減持計劃。
1月10日晚間,國科微(300672.SZ)、景嘉微(300474.SZ)均發布公告披露了大基金未來減持公司股份的計劃。根據公告,大基金將分別減持不超過364萬股、602萬股,減持比例均不超過總股本的2%。
近兩年來,大基金一期頻繁減持多只半導體芯片股,這只成立逾7年的基金已進入有序退出期。
要看的是,全球半導體周期已經進入回落階段,業內預計除了封測環節,半導體產業鏈其他環節企業都將在2022年一季度出現營收增速下滑。
大基金一期減持2家半導體股
盡管投資退出屬于基金市場化運作的正常現象,大基金的減持動作仍然對資金的短期情緒有所影響。1月11日,景嘉微股價跳空低開,盤中震蕩一度跌超9%。截至收盤,景嘉微股價報124.9元,收跌8.83%;國科微收報156.5元,跌2.78%。
記者按照10日收盤價計算,本次大基金減持兩只股合計金額約為14億元。“國家大基金成立主要是通過財務投資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助力產業加速攻破‘卡脖子’環節。從這個大方向看,并不存在因為國家大基金減持就代表看空國內半導體市場的情況出現。”一位TMT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公開資料顯示,大基金一期累計決策項目達到70個左右,制造、設計、封測、設備材料等產業鏈各環節投資比重分別是63%、20%、10%、7%,撬動約5000億元左右的產業和地方資金。目前,大基金二期已經成立滿兩年,二期注冊資本為2041億元,預計會帶動5000億~7000億元地方和產業資金,投資對象更重視材料、設備和現金封測環節。
2021年,國科微年漲幅達324.74%,區間最高漲幅超6倍,是半導體板塊的一只大牛股。行業高景氣之下,國科微的業績表現大超預期成為股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力。
根據財報,2021年前三季度,國科微實現營業收入18.76億元,同比增長398.75%;實現歸母凈利潤1.81億元,同比增長11918.1%;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 1352.82%。
另一邊,景嘉微主要從事GPU芯片設計,主營業務為圖形顯控領域、小型專用化雷達領域及芯片領域,產品可應用于軍民市場。
2021年景嘉微股價累計上漲118%,漲幅不及國科微,但發布減持公告后股價大幅下跌。10日晚間,景嘉微同時披露了2021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1年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0.8億元~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5.20%~83.55%;歸母凈利潤2.7億元~3.2億元,同比增長30.27%~54.39%;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7.85%~54.38%。
對比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景嘉微的營收凈利雙雙同比增長70%,這意味著公司第四季度業績增速有放緩的趨勢,對股價形成了利空。
半導體周期回落,大基金減持來得更早
不同于一年前的是,當前全球半導體周期已經回落,或許導致各環節龍頭股難以維持2021年的業績高增速。
業績增速下滑的預期下,開年以來,A股半導體板塊連續回調,47只個股年內平均跌幅超10%,北京君正(300223.SZ)及北方華創(002371.SZ)領跌板塊,均重挫超20%。1月11日,半導體再次領跌兩市,截至收盤,半導體產業指數跌1.72%,報7114.2點。
不只是A股,美股半導體龍頭也均開啟回調。2022年以來,英偉達、安森美半導體、德州儀器分別下跌6.84%、4.12%、2.92%。其中,英偉達在最近兩個月的市場中表現不佳,12月1日以來,該公司股價累計跌近18%,較其11月觸及的歷史最高價回撤20%。
不同于美股半導體持續性大漲行情。從估值角度來看,A股半導體主要為階段性行情,2021年下半年起半導體板塊開始陸續回調,當前的估值水平已低于歷史中值。
從過往年份來看,大基金似乎都有開年就減持的習慣。2021年1月22日,兆易創新(603986)、晶方科技(603005)和安集科技(688019)3家半導體股發布了大基金減持計劃,目前這些減持計劃均實施完成。
作為半導體產業投資的風向標,相比上年度,大基金2022年的首筆減持來得更早,這是否也預示了行業周期回落幅度的風險。
“周期回落時任何環節企業都有無法抵抗的客觀因素,但我們認為,回落期間產業也會有內部分化,這種結構性分化是由終端需求引起的。”前述TMT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要看到的是,盡管二級市場的半導體板塊表現低迷,但半導體整體需求仍然高企,行業景氣度并未明顯衰退。對此,上述分析師表示,結構性的供需失衡會導致結構性的缺貨和漲價。
“我們了解到,很多2021年供不應求的產品的短期需求依然火爆,比如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快速發展行業的半導體需求。整體來看,2022年半導體的整體供應仍然偏緊,景氣度尚在。”他說,“但半導體行業整體業績增速會低于2021年,一方面是由于上年度的業績高基數,另一方面,缺貨導致的價格大幅漲價難以再現,意味著通過漲價實現業績大增的企業或會出現明顯下滑。”
預期增速下滑是否意味著2022年的半導體板塊不具備階段性上漲的條件?“半導體板塊的階段上漲往往是估值推升的,以當前產業規模和盈利增速,整個板塊量價齊飛的現象還難出現。年內,板塊仍然具備估值上行的機會,各子板塊間的分化是關鍵。”該分析師補充說。
而在一位半導體企業相關負責人看來,近年來,伴隨著國內智能汽車、智能電網、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興應用高速發展,催生了巨大的半導體需求,這類下游需求仍然較強的狀況,需要重點關注跟蹤需求端情況。
“拉長時間維度看,國產半導體自主可控仍然是板塊發展的核心邏輯。如電動車、新能源發電需求持續旺盛,細分產品的需求景氣度有望延續。很多情況下,‘雙碳’目標下新能源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是技術或是產能跟不上市場的需求,本土廠商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上述半導體企業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