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國內并購交易達到12790宗,較比2020年增長21%,創下歷史新高,但6374億美元的交易額,卻同比下降了19%。按照交易量和交易額計算,中國分別約占全球并購市場的20%和13%。2月24日,普華永道發布的一則數據,勾勒出了2021年中國企業并購市場的輪廓。
根據普華永道發布《2021年中國企業并購市場回顧與2022 年前瞻》報告,2021年共發生了97宗超大型并購交易(單宗10億美元以上),其中許多交易與境內關鍵經濟主題相一致,如產業升級,雙循環以及低碳環保。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私募股權基金交易首次成為金額最大的交易類別,交易金額首次超過交易總額的一半。并且,由私募股權基金主導的超大型交易數量在2020年猛增的基礎上,繼續維持在40多宗的高位。
數據顯示,除了高科技、工業品和消費品領域的交易金額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外,私募股權越來越多地參與電商、物流和中國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等投資主題相關的超大型交易。從交易數量上看,私募股權也活躍于高科技、醫療健康、工業品和消費品領域。
普華永道分析,交易量和交易金額較上年表現出現背離,是由于在2020年曾經出現過不少由政府和國有企業支持的超大型交易的緣故。數據顯示,在2020年有33宗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主要由國企改革推動或由政府基金支持,總交易金額達到1180億美元。而類似的交易在2021年僅有10宗,且總金額為300億美元。
2021年也是私募股權退出數量創紀錄的一年,由于承銷商利用高估值推動交易量,私募退出數量比去年翻了近一倍。此外,私募股權參與的IPO的退出活動也十分活躍,深圳和上海科創板仍然是私募股權投資人最受歡迎的上市目的地。
展望2022年的國內并購市場,普華永道預計,交易數量將與2021年大致相當,或略低于2021年;外資入境并購交易雖不會有大幅回升,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自貿區在國內設立,有更多的境外直接投資進入中國,作為替代并購交易的一種方式。
普華永道認為,“雙循環”和“產業升級”主題,以及國內對消費經濟的普遍關注將持續支持并購交易,尤其是在一些“網紅”城市的消費主題相當有亮點。同時,國企改革將繼續推進,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趨勢導致的各種經濟失調,將刺激國內并購交易的增長,危機將持續為企業重組和戰略變化提供契機并引領更多的并購交易,但監管和反壟斷行動,將會減緩某些行業的戰略并購交易。
境外并購方面,普華永道認為,企業對權益資金的巨大需求將繼續存在,私募股權基金行業也有充足的待投資資金。由于在特定行業(尤其是在科技行業)重新出現的監管不確定性、經濟增長前景、疫情的持續影響以及海外IPO市場最近的一些變動,估值和資產價值可能會短期承壓。“但這些因素不會太過減緩新的投資活動,相反,影響戰略并購交易的反壟斷措施可能會為私募股權基金帶來投資機會。”
隨著資本對香港資本市場的興趣重啟,國內資本退出也將保持強勢,特別是通過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退出,處于困境的企業和重組也會有相關交易機會。總體而言,普華永道預計2022年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活動將與2021年的高水平相當或略低于該水平。
2021年由于疫情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內地企業海外并購活動雖呈現小幅反彈,北美交易數量小幅回升,但整體持續低迷。“這不排除是2020年的部分受疫情影響暫時停滯的項目,到2021年獲得重啟的緣故。”普華永道中國亞太區國際稅務部主管合伙人莊樹清對記者表示。
普華永道認為,新冠疫情限制了并購實地考察活動 ,政治局勢使得在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發達市場進行大規模交易變得非常困難,但中國企業對海外并購交易興趣不減,赴亞洲國家的海外并購極有可能繼續被優先考慮。
“盡管從2021年開始,海外并購交易的整體水平可能會上升,但我們認為增幅不會那么大,除非新冠疫情出現重大好轉。”普華永道中國中部并購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李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