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基金之名,行被動基金之實。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有多只主動權益基金,通過將自身前十大重倉股全部買成某一特定賽道股模式,把自己變成“類ETF基金”。
比如前海聯合基金旗下兩只基金,前海聯合泳隆混合和前海聯合泳濤混合,前者重倉股全部為風電行業企業,后者重倉股全部為醫美行業企業。
前海聯合基金并非唯一如此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專注芯片半導體而聞名的基金經理蔡嵩松旗下的諾安成長混合,以及銀河基金基金經理鄭巍山管理的銀河創新成長,均是“賽道型基金”的典型代表。
但問題是,主動權益基金通常收取1.5%的管理費,而被動指數基金大多僅收取0.5%的管理費,這通常意味著上千萬甚至數億元的收入差距。
中植基金產品分析師王晨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過去幾年,所謂“核心資產”和“賽道股”都被推升至在全球范圍都屬于高估的泡沫估值范疇,公募基金起到了重要作用。某些主動權益公募基金為博取超額收益和業績排名,“梭哈”了同一行業,把同一行業的股票全部買入一遍,從持倉到業績表現均與該行業指數趨同,這類基金依然收取主動基金的1.5%管理費,卻沒有帶來更好的超額收益,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并非所有“主動基金變被動基金”都需要另眼相待。那些經過深入研究后長期看好某一賽道且持倉較為穩定的基金經理,是“沒有問題的”。
真看好還是蹭熱點?
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前海聯合泳隆混合前十大重倉股均為風電板塊個股,具體而言,分別是明陽智能(601615.SH)、新強聯(300850.SZ)、東方電纜(603606.SH)、日月股份(603218.SH)、中天科技(600522.SH)、禾望電氣(603063.SH)、大金重工(002487.SZ)、中材科技(002080.SZ)、金雷股份(300443.SZ)和天順風能(002531.SZ)。
通聯數據統計顯示,從2021年四季度伊始,前海聯合泳隆混合前十大重倉就開始集中在風電領域。
前海聯合泳隆混合基金經理張磊表示,風電行業今年上半年招標加速,由于疫情和季節性等原因上半年裝機速度稍慢,但下半年預計裝機逐漸加速,同時成本走低,利潤逐步釋放,基本面走強。
2022年二季度前海聯合泳隆混合全面覆蓋風電行業,但也增加了短期波動,希望未來伴隨著風電行業的成長,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投資收益。
“本基金堅定看好風電行業的長期發展,尤其是現在這個陸風剛進入平價,海風即將進入平價的時點,未來風電的發展將加速。”張磊說道。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經理明確表示看好風電板塊且連續三個季度重倉,說明風格短期內未發生漂移。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基金投資風格的角度來看,長期重倉持有某類行業的基金風格較為穩定,而追逐行業景氣度的基金重倉行業則切換較為頻繁。這可以根據基金管理人披露的定期報告中基金持倉情況進行判斷,如果近幾期的基金持倉行業集中度較高但較為穩定,則屬于專注于某類風格的基金經理,如果基金持倉行業季度中較高但不同時期變化頻繁,則該基金具有追求行業景氣度且風格切換較為顯著的特點。
通聯數據統計顯示,從前海聯合泳濤混合、前海聯合泳隆混合A、諾安成長和銀河創新成長混合4只基金來看,除前海聯合泳濤混合的持倉行業相對分散以外,其余三只持倉相對比較集中,尤其諾安成長和銀河創新成長混合集中度較高,近三年持有電子行業平均超過80%,這容易給投資者造成一種類似行業指數基金的感覺。
但從個股集中度來看,諾安成長和銀河創新成長混合前十大重倉股占股票市值比平均超過80%,遠超電子行業指數中的高權重股票占比,這體現出主動管理類基金專注于一個賽道,個股持倉占比較高。
對于芯片半導體賽道,諾安基金經理蔡嵩松的確表現出堅定看好的態度,這也讓市場給其打上了“半導體基金經理”的標簽。
王晨光表示,風格漂移是監管希望正確引導的,重倉單一行業只要是經過深度研究,看好某行業,從而重倉持有,并且言行合一,長期致力于該行業的投研,這類的基金經理是沒有問題的。而有些基金經理追逐市場熱點,并且全倉押注單一行業,這類基金經理大概率是在進行賭博,賭對之后短期業績快速拉升,管理人往往會以此為賣點廣泛宣傳,吸引投資者買入,產品規模急劇擴大,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因此可以收取高額的管理費和業績提成,但是市場一旦遇到“灰犀牛”和“黑天鵝”等事件,非常容易形成業績和估值的“戴維斯雙殺”,單一行業基金會面臨大幅回撤,給投資者帶來很大損失。
對這兩類基金經理,應該有效甄別,對于第一類的基金經理可以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以及行業的深入了解進行選擇。對于第二類基金經理則需要進行規避。
趁相關ETF產品未發行套利?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質疑,一些號稱從全市場選股的主動基金,把自己做成了儲能ETF、風電ETF。是否有趁著相關賽道ETF基金尚未獲批發行而套利的嫌疑。
首先要了解的是,看起來紛繁復雜的EFT產品,基金公司若想真正獲得監管批準,實際上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目前市場中共有152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然而通聯數據顯示,截至8月27日,只有43家基金公司發行了ETF產品,共726只,總管理規模達15118.49億元。
很多中小規模的基金甚至沒有相應的人力、財力、物力去發行相關EFT產品。
“一個系統要上百萬,比如說,一只滬深300ETF,因為是跨市場的,那么深交所、上交所各要繳納百萬元的系統費用,之后,如果再發行上市跨滬深交易所的ETF就不需要再繳納費用;但是又要發一只上交所上市的ETF,例如上證50ETF,需要再繳納一次百萬元的系統費用;深交所同理。這些是股票ETF的方式,如果是債券ETF、貨幣基金ETF,又需要另外繳納費用。”某產品總監向記者解釋道,這也是為什么中小型公募基金始終難以在ETF產品線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ETF起步費用太高。
而且ETF產品目前面臨著發行難、審批難,且同質化異常嚴重的局面。
舉個例子,2021年8月9日,華夏、匯添富、華泰柏瑞等公募于同一日申報中證儲能產業ETF,成份股涉及儲能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池材料及設備、新能源發電領域等行業。但截至2022年8月27日,相關產品仍舊沒有上市。
“就像打一場戰爭。”一位頭部公募基金市場負責人這么描述團隊為一只ETF產品發行所做的相關準備。
就是因為ETF產品審批、發行如此困難,所以在一些業內人士眼中,部分基金公司將自家主動權益產品做成追逐儲能、風電等熱門賽道的增強被動指數型產品的做法,是一種典型套利行為。
王晨光認為,事情需要分兩方面來看,如果因為深度研究,基金經理看好該行業的投資機會,積極進行布局,并且能持續在該行業挖掘出有超額收益的標的,那這類基金經理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如果根據基金經理的過往操作看,基金經理經常進行行業切換,或者管理多只基金,但投資的行業都是單一行業,且行業完全不同,這類基金經理大概率是在投機。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來看的確存在一些全市場選股的主動管理類基金持倉行業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一方面,對于主動選股基金來說,在符合基金合同的情況下重倉持有某個行業,可能源于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本身;另一方面,的確有一些基金存在為追求規模而“蹭熱點”的監管套利嫌疑,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基金管理人應“堅決摒棄蹭熱點、搶噱頭、賺規模的‘偽創新’”,相信未來此類情況將隨著監管意見的落地、行業不斷發展以及投資者成熟度的提高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