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證券”理念被提出兩年來,目前實踐效果如何?有何新的發展趨勢?
10月10日,國泰君安聯合波士頓咨詢公司(下稱“BCG”)發布《開放證券白皮書2022》(下稱《白皮書》),從市場發展趨勢、全球領先實踐、關鍵路徑指引和行業監管建言四個維度展開分析和闡述。
“開放證券”是由國泰君安于2020年在行業首次提出,是一種以平臺化、生態化為導向,來促進能力整合,構建行業價值共同體的發展理念。
“兩年來,國泰君安聯合發起開放金融聯盟,創新發布STS智能交易、券源通、場外金融云等開放產品,共同創建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協同交易所共建行業云鏈基礎設施,踐行‘開放證券’取得顯著成效。”國泰君安黨委書記、董事長賀青表示。
BCG全球主席漢斯-保羅·博克納表示,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證券行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開放證券”將成為推動行業轉型、實現突破的中堅力量。希望以《白皮書》的發布為契機,推動行業內外更加開放的協同合作,進一步提升證券行業的客戶服務水平和效率。
根據《白皮書》,“開放證券”是大勢所趨,主要背景在于,進入“十四五”發展階段,應對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和持續加劇的市場競爭倒逼,證券業正面臨必須要變且不得不變的關鍵節點,而開放合作將成為推動其轉型的關鍵引擎。
借鑒海外證券市場經驗,“開放證券”依據其不同的開放程度大致可分為三種—“擴界”、“破界”、“無界”。“擴界”是聚焦鞏固其核心競爭力,強化客戶服務能力;“破界”是著眼拓展服務能力邊界,通過開放合作輸出解決方案;“無界”則是通過進一步的價值體系重塑,真正達到共建、共贏的開放價值生態。
那么,證券公司應如何推動“開放證券”的發展理念在實際業務場景中落地?
《白皮書》指出,證券公司需要明確拓展的關鍵路徑,也就是從客戶的需求痛點出發,基于自身的能力優劣勢,尋找相匹配的合作伙伴,形成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同時,證券公司應從思維開放、業務開放和技術開放三個層面建立相應的支撐體系,保障“開放證券”的有效推廣。
當然,“開放證券”的實現離不開證券業內、金融同業和科技公司的開放合作。
《白皮書》從三個方面進行建言,一是證券業內資源共享,推動行業整體效率提升;二是證券業與金融同業優勢互補,共建綜合金融服務生態;三是證券業與科技公司深化融合,驅動金融科技攜手發展。
為推動證券業的開放創新,《白皮書》建議監管機構,可加強開放方向引領、推進創新試點和完善合理容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