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公募基金規模突破20萬億元大關后,私募基金也成功追上該進度,管理規模更創下歷史新高。近日,中基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達20.28萬億元,首次突破20萬億大關。但在私募基金規模不斷攀升的同時,記者注意到,年內仍有不少私募機構因存在違規行為遭監管處罰,除被出具警示函、責令改正外,更有部分機構被取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有業內人士認為,要減少私募基金行業亂象,還是要從規范管理、引導行業自律、合規性發展等方面著手。
私募管理規模首破20萬億大關
近年來,私募基金管理規模持續攀升,且在近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2月21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布2022年1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達20.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86%。而2021年同期,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僅為17.06萬億元。
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6萬家,環比增長0.15%;管理基金數量12.69萬只,環比增長2.26%;管理基金規模20.28萬億元,環比增長2.6%。
雖然私募基金的整體規模呈上漲趨勢,但新備案數量及規模則有所下降。若從私募基金產品月度備案情況來看,中基協數據顯示,2022年1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3635只,環比下降19.79%;新備案規模958.88億元,環比下降43.58%。
整體來看,私募機構相對集中的地域為“北上深”,基金管理人數量及管理規模均占據行業的“半壁江山”。據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末,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從注冊地分布來看(按36個轄區),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占據前三名,依次分別有4536家、4304家、4297家,合計占比為53.29%。若從管理基金規模來看,前三大轄區則分別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分別達5.17萬億元、4.4萬億元、2.36萬億元,合計占比為58.84%。
在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大幅增長的背后,也體現了同質化競爭激烈、優勝劣汰效率明顯提升的情況。但在私募管理規模壯大的背后,合規性也非常重要,基金管理人除追求管理規模增長外,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資產配置能力與合規性要求。
私募行業亂象仍不斷
事實上,在私募基金管理規模不斷攀升的背景下,該行業亂象橫生的情況仍不斷。今年以來,各監管部門也頻頻對存在違規行為的私募基金或在管理私募基金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的基金管理人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基協對引領投資有限公司、浙江厚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違規私募機構及相關負責人下發共計15張紀律處分決定書。據上述紀律處分決定書內容顯示,相關機構存在違規向投資者承諾本金不受損失及承諾收益、委托不具備資質的機構募集私募基金、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未及時更新登記備案信息等問題。
根據相關規定,中基協對存在違規行為的基金管理人做出取消會員資格、撤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暫停受理私募基金產品備案6至12個月等決定;同時,對上述機構的負責人采取公開譴責、參加強制培訓、取消基金從業資格的處罰措施。
無獨有偶,各地證監局也在持續打擊轄區內存在違規行為的私募基金。例如,今年以來,北京證監局就對轄區內違規私募基金接連發布12張罰單。其中,部分基金管理人不僅存在未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義務的問題,還存在侵占、挪用基金財產的情況;北京證監局則針對存在相關違規行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責令改正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在私募基金行業高速發展的當下,仍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對于如何能有效解決私募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郭施亮建議道,“減少私募基金行業亂象,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規范管理、引導行業自律發展、合規性發展等方面著手。此外,監管部門及相關機構也可以定期組織合規性學習,以提升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規性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個別監管部門就私募行業違規行為頻發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監管措施。例如,深圳證監局自2020年6月起向轄區內私募機構發起自查自糾,并定期發布私募基金監管情況通報;對紅黃綠三類機構實施差異化監管,支持綠色機構合規運營和做優做強,督促黃色機構限期整改,及時移送處置紅色機構。
此外,深圳證監局表示,對于長期怠于整改、整改計劃未如期完成且未說明原因的機構,將聯合地方政府、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分批開展現場檢查、約談公司負責人。其最新一期自查整改情況通報顯示,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在深圳市存續的4308家私募機構中,共有綠色機構3449家、黃色機構544家、紅色機構315家。(記者岳品瑜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