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被戲稱為“幣圈茅臺”的Luna幣,崩盤了。
(資料圖片)
僅僅一個月,Luna幣從一枚119美元,跌到一枚不到0.0002美元,狂砸99.99%,讓無數人在一夜之間血本無歸。
這其中,就包括至少20萬名韓國人。
根據《朝鮮日報》的報道,伴隨著Luna幣的跳水,在谷歌上用韓文搜“麻浦大橋”的人數直線上升。
而麻浦大橋,正是韓國最有名的自殺圣地之一。
·麻浦大橋
并且,似乎有人已經付諸行動了。
6月29日,韓國警方在莞島郡的水港里撈出三具尸體——一對夫妻和他們10歲的女兒。
據調查,這對夫妻很可能因投資失敗而選擇攜女自殺,而他們的投資標的,正是當時正處于高位的Luna幣。
·從自殺現場撈出的汽車
為什么有如此多的韓國人投資加密貨幣?而他們又為何如此瘋狂呢?
我決定去韓國的加密貨幣論壇上轉轉,找一找答案。
Bitman、DC Inside、Coinpan……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這些韓國的炒幣BBS,那便是:
韓國loser們的逐夢生活記錄版
在這些論壇上發言的韓國人,大多都是年紀不大,收入不高,和爸媽生活在一起的小伙子。
除了炒幣,它們平時最喜歡的東西,就是幻想漂亮女人。
偶爾,甚至還會把自己的人渣實錄傳上來。
·因誘拐小學生而被抓,什么爛人
而這樣一群人,他們自然不會探討什么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價值,什么區塊鏈對WEB3.0的未來影響之類的大概念,他們所關注的只有一件事:
如何靠炒幣賺錢翻身,或者,用他們的話來說,如何“畢業”。
所謂“畢業”,大致可以理解為“賺夠了”,理解為炒幣賺到一個具體的數目后,就選擇收手了。
在那些“畢業的告別帖”中,貼主會分享出自己的交易心得,有些還會做現金抽獎回饋網友,以此來換取大家的祝福與嫉妒。
那該如何“畢業”?
在這些韓國炒幣論壇里,技術面的分析是絕對的主流。
你可以在那些韓國孤獨死的獨居者的房間里,看到貼滿墻的加密貨幣走勢圖。
也可以在論壇里,看到一些炒幣客對著起起伏伏的圖表走火入魔,聲稱在這其中看到了人臉和可愛的小動物,并將之看作是大漲的吉兆。
技術分析的效果似乎并不算好。
因為賺錢而“畢業”的帖子鳳毛麟角,而與之相對,因為賠錢而“破大防”的帖子,則到處都是。
大致來說,這些臟話連篇,充滿絕望的虧損實錄,大致可以分為3類。
首先是暴怒。
當一大波虧損來臨時,韓國的炒幣客們便會開始砸東西。
要么就是把手邊的平板和顯示器砸碎屏,
要么就是把冰箱門拆掉,把電風扇扔到墻上。
·機翻
有些人甚至會砸自家的窗戶玻璃,砸到拳頭出血。
而當最初的憤怒消退,韓國的炒幣客們便會開始訴苦,開始在論壇上寫小作文,其內容相當符合“賭狗模板”:
有人虧掉了25億韓元,不知道怎么跟有高血壓的父母說;
有人雖然賠了個底朝天,但還是厚著臉皮向父母借錢;
有人把用來創業開便利店的錢拿去投資比特幣,然后賠了個精光,現在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辦;
·機翻
還有人,則在一波熊市后,直接覺得“不如死了算了”。
在DC Inside的比特幣討論版,平均每翻幾頁,“自殺”這個詞就會出現一次。
·機翻
比如有個31歲的哥們兒,在炒幣賠了1.5億韓元后,用他的最后一點兒錢,買了三瓶燒酒和一些香煙,打算享用完就去“重開”。
由于天氣太冷,這哥們只喝完了兩瓶燒酒,就失去了自殺的勇氣。
他回到家,開始看動畫,自稱靠二次元獲得了治愈。
接下來,他準備重頭開始,而第一步,就是向他的老媽借錢。
“贏了榮華富貴,輸了街頭受罪“,在互聯網上,韓國青年一代的炒幣客,或許是這兩句話最堅定的踐行者。
然而放眼整個南韓社會,你會發現對于加密貨幣的狂熱,絕不僅限于二三十歲的青年人。
往年輕了講,韓國的一些高中曾不得不出臺政策,禁止本校學生購買或用本校的電腦挖比特幣。
往年老了講,在去年6月,韓國爆出一起涉案金額高達3.85萬億韓元的虛擬貨幣詐騙案,其中大多數受騙者都是老人。
在2017年前后,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比特幣交易在韓國進行,最瘋狂的時候,比特幣在韓國的銷售價格,甚至要比國際市場貴20%~40%,溢價極其嚴重。
而到了現如今,在這個國家,有10萬人持有1億韓元以上的虛擬資產,2成的網吧正在晝夜不停地挖礦。
從首爾足球俱樂部內,傳出了隊員因炒幣上頭而不再專心踢球的傳言;講炒幣暴富的韓文小說《我們想去的地方》,一經上市就火爆全國。
這種全民炒幣的瘋狂到底從何而來,而這種瘋狂,又為何會如此持久呢?
一言以蔽之,韓國人并不是只對加密貨幣上頭,只要跟投機(注意,不是投資)沾點兒邊的東西,都能在這個國家引發狂熱追逐。
在二級市場,韓國的散戶在今年3月剛剛梭哈原油,向一支俄羅斯的ETF里砸入了史無前例的180億韓元。
在許多孤獨死的韓國人家里,警方都找到成百上千的彩票券,而在韓國的上班族之間則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上班常備兩張紙,一張是彩票,一張是辭呈。”
·油管上的彩票視頻
最神奇的是,根據SEIBro4今年5月的報道,三星電子現在有超過35萬名年齡小于20歲的股民,在該公司今年的股東大會上,人們甚至看見了小學生的身影。
2017年,當比特幣在韓國掀起一股旋風時,多家韓國媒體都將“???”選為年度詞匯。
翻譯成中文的話,這個詞相當于“沖呀”——它經常出現在和投機有關的語境當中。
當股票和比特幣暴漲時,社交媒體上的投機者們,便會大批量發送帶有“???”字樣的表情包,如同念誦咒語一樣,祈求漲勢永續。
而當暴跌來臨時,投機者們同樣會發“???”,只不過他們會在這個詞前面再加上“漢江(??)”兩個字,以此來表明自己現在想死的心境。
這一切瘋狂投機行為背后所掩蓋的,則是一個相當令人無奈的事實:
投機,可能是韓國人,尤其是現在這代韓國年輕人唯一能夠用來翻身的方式了。
正如《從奇跡到海市蜃樓》這本書中所寫的那樣,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起,經歷了勞動改革和大規模裁員合法化后,那套“只要勤勞就能致富”的敘事,就再也無法在韓國社會繼續適用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收入增長緩慢,工作非常不穩定的“新常態”。
伴隨而來的,還有快速加劇的貧富分化:
前10%的韓國富人占了所有人總收入的59%;“金勺”階級富裕家庭能在首爾買的房子,“土勺”階級凡人家庭,這輩子都買不起。
這樣的現狀,直接將韓國年輕人的心態推向了兩個極端:
一端,是追求極致穩定。
在今年韓國雇主聯合會所公布的求職意向調查報告里,想要成為公務員的年輕人數量,占到了總數的36.8%。
公務員,在韓國則被稱為“神的職場”,是絕對的“鐵飯碗”。
而另一端,則是梭哈全部人生。
從2003年到2008年,韓國的個人基金賬戶數量翻了6倍不止,而到了現如今,該國個人投資者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年初,Cookie News做了一項調查,有6成的韓國受訪者都對從股票、彩票和比特幣中獲利持積極態度。
“大眾投資文化”“投資沒商量(??? ??)”“比特幣的核爆點”,諸如此類的詞語描述著韓國人對于投資的狂熱,也承載著他們對于改變自身命運的渴望。
所以,當一個“土勺”發現,他拼死拼活,加班干了一年的總收入,僅是一個“金勺”月薪的三分之一時,他會選擇安于現狀,還是選擇賭上自己的一切搏一把呢?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就是因為這樣,在2017年末,當韓國的官員們準備出臺政策,限制比特幣交易時,他們收到了一份足足有28萬網民簽名的,反對該政策的請愿書。
在當時的加密貨幣論壇Bitman上,有一個與該請愿有關的帖子,被人們頂到了最高層,該貼主在里面這樣寫道:
多虧了比特幣,我們現在可以做一個從未有過的幸福夢了。
我或許可以在這個房子貴得離譜的國家里擁有自己的房子。
我也許可以一邊謀生,一邊做我想做的事情……
韓國政府說這些規定是必要的,保護人們遠離高風險的賭博,但我們認為它們剝奪了我們的夢想。
請不要帶走我們的希望和夢想。
于是,越來越多的韓國人,就這樣站到了名為投機的懸崖邊上,縱深一躍,義無反顧,要么沖上云霄,要么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