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正處于調整陣痛期,政策端的管理監督逐步完善、人口紅利逐漸減弱,倒逼企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以穿越周期。
7月29日,“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22屆年會”召開,在以《突圍之道:穿越周期的路徑選擇與方法論》為主題的六方會談環節,多方分享了對行業現狀與未來的判斷,及對新發展模式的探索。
(相關資料圖)
行業在艱難中前行
斷供或帶來契機
蘭德咨詢機構總裁宋延慶認為,二三季度可能是房地產市場史上最困難的時候,困難程度高于2007、2008年和2014年。
宋延慶的依據是,“從上半年的成交數據來看,很多企業只完成了全年目標的20%—25%,超過25%已經算是好企業。”
艱難至此,業內仍保持樂觀,期待著行業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金科股份副總裁張勇認為,當前市場正處于觸底回暖階段,銷售上量價齊升。雖市場端信心的恢復還要花點時間,比預判的晚一個季度,但隨著政策放開、市場的底筑牢后,肯定會恢復。
張勇作出此判斷還基于兩點長期因素,一是城市化率帶來的人口遷移,二則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原生動力。因此,他仍然看好房地產行業,“盡管不是以前的大好,但基本是向好的態勢發展。”
融信中國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孫群存也對行業未來持樂觀態度,即便當下行業非常艱難,未來依然有機會,“前兩年整個行業規模達到了十七八萬億,可能今年會快速下落,行業也面臨結構化洗牌,但未來一段時間內行業穩定在10萬億規模還是可期的。”
在他看來,將來房地產行業一定在,只是企業活得好不好的問題。
行業持續深度調整,穩中向好,但一些積弊已久的根本性問題仍待解決。
孫群存指出,過往很多年行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完整或清晰的一攬子措施來解決,仍需要更多具體政策落地,“尤其是斷供事件以來,地方政府勢必會收緊對監管賬戶資金的控制,房企流動性的保障還需要更加根本性的政策落地。”
同時孫群存也認為,斷供事件雖對行業造成沖擊,但可能也是一個契機——在監管端,可能促使國家下更多決心清洗行業積弊,包括開發商、上下游供應商、金融機構之間的問題等,有一個更高效、更加能夠落地的新政策出臺;在行業端,則可能倒逼行業作出根本性的改變。
企業思想要回歸穩健
聚焦產品力與服務力
房地產行業發展三十余年來,步入如今的谷底。多年來,關于行業新發展模式的討論不少,但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是當前企業與行業所需要的?如何跑通新的發展模式?
宋延慶分享了蘭德咨詢多年來的研究與觀察結果,“日常默默無聞、深耕省市,沒有打開非銀融資渠道,老老實實做事的企業,這幾年小日子都很滋潤。沒有打開非銀融資渠道,反而受益了。”
“反觀杠桿較高,發展速度較快,盲目在全國開花的規模性房企,在這一輪大洗牌中比較痛苦。”宋延慶進一步說道。
宋延慶的分享直指開發商過去這些年盲目擴張、無節制加杠桿的弊病,這一發展模式在當前市場環境及行業階段中已難以為繼。
張勇也指出,房地產行業此輪深度調整后,高負債高增長高周轉的“三高”模式將不復存在。房企要改變思路,在思想上回歸穩健,重視規模利潤與負債的平衡,堅持長期主義,回歸住宅的居住屬性。此外,還要降低對利潤的心理預期,向制造業學習,沉下心對百分之幾的利潤持正確的心態。
“要做百年企業,五分利、六分利也好,一直經營下去,比一時20%的高利潤來得有底氣一些。”張勇直言道。
落實到實踐上,張勇認為,企業一要改變戰略布局,聚焦核心城市群;二要夯實產品結構,貼近客戶、做真真正正的好產品;三要實打實地提高服務質量;四要提高組織架構效率,減少內耗,增加盈利能力,真正實現協同和賦能;五要重新梳理企業文化價值,深化持續奮斗意識。
另外,沉下心做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在這一輪沖擊中顯得可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也成為企業穿越這一輪周期的密碼。
宋延慶認為,今后房地產企業要由規模、速度導向型的發展模式轉向聚焦產品力和服務力。
“企業歸根到底是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主體,做好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堅持三年五年十年,就一定能做出好東西,一定有客戶買單。”宋延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