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29日,北京市召開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情況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執法檢查報告指出,《條例》得到有效實施,3年過渡期結束以來,北京市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53.9萬起,扣車2.2萬輛,230萬輛超標車基本“清零”。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中注意到,雖然市場銷售端規范了,但在用車中出現的非法改裝、搶紅燈、隨意變道等現象仍是一大問題,特別是外賣、快遞行業。據此,相關部門下一步將繼續緊盯車輛合規銷售、充電、快遞外賣行業用車以及常見違法行為查處,加強對非機動車的日常使用監管。有專家分析認為,在引導外賣、快遞等行業用車中,可以引導平臺發揮作用,從而對交通問題進行規范。
230萬超標車基本“清零”
【資料圖】
通過此次執法檢查摸清了超標車輛底數。針對超標電動自行車,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制定《過渡期登記和通行管理辦法》,對超標車輛開發臨牌核發平臺,在全市設置223處核發站點,申領期內累計核發臨時標識230萬副。
“230萬輛超標車基本‘清零’。”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摸清底數后,北京市相關部門積極引導超標車輛退出市場。來自北京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北京已有800多家門店開展車輛以舊換新,累計置換32.3萬輛電動自行車。
此前,針對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缺乏法律依據、大量超標電動車流入市場、非法上路問題,2018年9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條例》,明確了超標電動自行車過渡期淘汰等制度設計,將超標車輛治理納入法治軌道。
對于超標電動自行車的危害,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道,“超標電動自行車存在很多隱患。首先,超標車本身電池不合規或老化,容易產生火災。其次,操控性能比較差,容易出交通事故。因此,推進超標車輛盡快清零非常有必要”。
門店難覓“非國標”
在引導超標車輛退出市場的同時,針對電動自行車及其蓄電池生產銷售、維修改裝、充電使用等全鏈條的監管措施也在持續加強。
隨著日常監管力度日益強化,市場合規的銷售格局也逐步形成。
《條例》實施以來,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嚴格《北京市電動自行車管理目錄》審核,動態刪除不符合產品標準要求、強制性認證證書注銷等相關車型2178款。抽檢線上線下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充電器產品884組,發現不合格產品159組。依法查處銷售不合格產品、拼改裝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357件,查扣違法電動自行車4199輛,罰款655萬余元。
據介紹,為有效遏制電動自行車火災多發勢頭,北京市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電動自行車火災防范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管控的實施方案》。針對充電難題,目前北京全市已建成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接口68.53萬個。同時,開展電動自行車“一車一池一碼”試點,落實車輛電池全過程跟蹤管控、閉環管理,破解了違規充電和非法改裝的管控難題。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走訪了城區多家電動自行車銷售專賣店,并未發現銷售超標電動自行車的現象。
“現在不讓調速了,我這不能調”。在豐臺區角門路附近,一家銷售電動自行車門店的工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幾年前這里有不少電動自動車專賣店,銷售各式老年人代步車、電動自行車,可以根據需求調速、增加電池容量。現在門店數量雖然少了,但都是主流品牌專賣店了。”家住附近的姜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說。
當北京商報記者在東城區青年溝路一家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詢問是否可以調速時,店內工作人員表示:“現在賣的都是國標車,不能調速,電池盒尺寸也是固定,一車對應一電池。”
用車監管是重點
雖然市場銷售端規范了,但道路上仍有部分超標電動車在行駛,同時,外賣員搶紅燈、隨意變道、逆行的現象也隨處可見。在超標電動自行車逐步退出市場后,非機動車的日常使用管理成為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此,相關部門也加大了日常使用監管。數據顯示,過渡期結束以來,北京市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53.9萬起,扣車2.2萬輛。
“對于非機動車亂停放、闖紅燈等不守規矩的行為,政府部門要加強管理,光靠社區管不靈。”家住朝陽區花家地南里社區的居民李佳月吐槽道。
針對非機動車的日常使用管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所長陸小成建議:“在對改裝、搶紅燈、隨意變道等行為作出進行明確懲罰后,還應發揮市民和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形成社會協同治理的合力。”
在對外賣這一電動自行車重點行業的用車指導上,王鵬建議,可以引導發揮平臺作用。“平臺可以將外賣員的交通違法違規行為納入綜合考評和考核評價里,從而對交通問題進行規范。”陸小成則建議加快研究更加安全、科學、文明的外賣員送貨時間規定。
此外,有專家也表示,部分用車人群對高車速、長續航等需求強烈,在購買后進行改裝且隱蔽性強,調查取證困難,這在銷售端也是難以完全規制的,還需進一步加大監管。(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陸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