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央行發布公告稱,為穩定外匯市場預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此舉將提高銀行遠期售匯成本,降低企業遠期購匯需求,進而減少即期市場購匯需求,有助于外匯市場供需平衡。
什么是遠期結售匯業務?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司的解釋,遠期結售匯業務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
(資料圖)
央行表示,遠期售匯業務是銀行對企業提供的一種匯率避險衍生產品。企業通過遠期購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未來匯率風險,但由于企業并不立刻購匯,而銀行相應需要在即期市場購入外匯,這會影響即期匯率,進而又會影響企業的遠期購匯行為。這種順周期行為易演變成“羊群效應”,影響市場秩序。
針對此次調整,溫彬指出,從我國經濟基本面看,預計三季度GDP增速較二季度有明顯回升,通脹水平溫和可控,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特別是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等國際收支基礎性項目保持較高順差,為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從剛公布的8月份銀行結售匯數據看 ,衡量結匯意愿的結匯率為71%,較今年以來月均值提升3個百分點,可見在當前人民幣匯率點位下,市場主體結匯意愿較強,將成為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市場支撐力量。8月衡量售匯意愿的售匯率為67%,與今年以來月均值基本持平,反映市場主體呈現‘逢高結匯、逢低購匯’的交易模式,外匯市場交易秩序總體良好。”其補充道。
據悉,2015年“8.11”之后,為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央行將銀行遠期售匯業務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定為20%。隨著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恢復平衡,市場預期趨于理性,2017年9月,央行又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0。2018年為防范宏觀金融風險,又從0調整為20%。2020年10月又從20%下調為0。直至今日調整回20%,已時隔近兩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月初,央行發布公告稱,為提升金融機構外匯資金運用能力,2022年9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8%下調至6%。
近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呈現貶值態勢。根據財聯社報道,9月15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自2020年7月以來首次跌破7.0關口;9月22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7.1關口,日內跌超300點,最低報7.1017,續創2020年6月以來新低。
恒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分析表示,人民幣“破7”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是預期美聯儲將持續加息以對抗通脹,美元指數升值壓力陡增。二是中國出口開始減速,對人民幣需求降低。近期的貶值是在市場預期內的,也并沒有大規模的非正常跨境資本流動。經常項目順差仍處高位,對人民幣幣值有一定支撐。
“我們并不認為人民幣會持續大幅貶值,因為中國宏觀經濟在復蘇中,下半年增速將顯著好于上半年,FDI也在快速增長。未來幾個月中美貨幣政策分歧將進一步增大,但央行有足夠的調控工具保持匯率基本穩定。” 王丹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