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在王國斌掛帥的首款專戶產品成立之后,由2020年公募基金業績冠軍趙詣擔綱基金經理的泉果旗下首只公募基金一舉一動也備受市場關注。
10月13日,上述這名為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 正式進入發行,成為今日最火爆的話題。在昨日A股市場迎來“驚天逆轉”后,市場人情明顯提升,這只新基金成為近期市場難得的“爆款”。
基金君發現,泉果基金盤后緊急發布公告,宣布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提前結束募集,募集截止日提前至10月14日,而該基金首次募集上限為100億元。
(資料圖片)
此前,趙詣接受媒體報道時談到,在“穩”字當頭,國內流動性相對寬松的情況下,目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比較低,只是疊加美國流動性收緊,整體國內經濟、政策預期不明朗的階段,市場波動可能仍時有出現,這就意味對確定性、估值要求更高。他將更加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二是在“雙循環”下的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
泉果基金首只公募產品
宣布提前結束募集
近期市場震蕩行情一度將新基金發行一度拖至冰點,而泉果旗下首只新基金發行讓市場充滿期待。
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擬任基金經理為趙詣,他在2020年所管理的四只基金包攬了全市場基金業績前四名,由此摘得了當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冠軍”,因此這只新基金從上報、獲批到發行都受到關注。
從該基金此前披露公告來看,該基金募集期為10月13日至10月24日,同時顯示出泉果基金布局長周期主動權益類產品的規劃,這只基金設置了三年持有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對未來A股市場的信心。
而從10月13日首發的市場效果來看,是近期權益基金發行市場中難得的亮點。泉果基金在盤后發布了提前結束募集公告,將泉果旭源募集期將提前至10月14日,即明天是產品募集最后一天。10月15日起不接受認購申請。
同時,該基金的產品規模上限100億,如明天累計募集超過100億,將對明天的認購申請采用“末日比例確認”。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帶較長鎖定期的產品發行難度一直比普通基金高不少,這類產品能夠宣布提前結束募集,可以稱得上是今年基金發行市場中的一抹亮色。據了解,該基金的發售渠道眾多,不少銀行、券商、互聯網平臺均參與了該基金的發行。目前市場較為認為,逆勢布局長期限產品,是一件長期正確的事,也有助于提升客戶的持有體驗。
趙詣看后市
更關注“增量”的方向
在公募圈,趙詣被稱為“成長股中的基本面投資者”。資料顯示,趙詣擁有10多年的證券從業經驗,他從清華大學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是擔當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機械行業分析師。
隨后他在2014年加入農銀匯理基金,先后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17年3月開始擔任基金經理,管理首只基金產品——農銀匯理研究精選。此后,他陸續接管了農銀新能源主題混合、農銀工業4.0混合和農銀海棠三年定開三只基金產品,并成為公司投資部總經理。2022年3月,趙詣加盟了新銳“個人系”公募泉果基金。
趙詣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有5年多時間,過往擁有輝煌的投資業績,尤其是2020年他所管理的四只基金包攬了全市場基金業績前四名,由此摘得了當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冠軍”。
數據顯示,2020年農銀匯理工業4.0、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農銀匯理研究精選、農銀匯理海棠三年定開,全年收益率分別達到166.56%、163.49%、154.88%、137.53%。
突出的業績也帶來了管理規模的增長,截至去年底,在離職前的最后一個季度,趙詣管理的基金規模達到421.54億元。
過去的業績也驗證了趙詣的投資方法論:第一,全市場精選個股,優選行業與公司,即選擇市場空間大、成長周期長、競爭格局好的行業,偏好護城河深、治理結構好的公司。行業均衡,個股集中。
第二,深耕高端制造,不斷擴展能力圈,即以“制造業思維”貫穿投資,深耕新能源、機械、軍工、半導體等高端制造業,不斷積累生物醫藥、大消費等行業深度認知。
第三,保持長期視角,偏好長周期持股和低換手率,獲取優秀企業成長的收益。
而談及后市,趙詣表示,在“穩”字當頭,國內流動性相對寬松的情況下,目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比較低,只是疊加美國流動性收緊,整體國內經濟、政策預期不明朗的階段,市場波動可能仍時有出現,這就意味著我們對確定性、估值要求更高。我們需要立足于基本面,選擇有競爭力的公司。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于下跌,而是來自于選錯了公司。
經歷了4月底之后,大家的悲觀預期已經反彈,從整體來看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概率較低,更多是結構性行情。我們可以花更多時間去翻石頭、尋找個股的機會。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機會越來越多。過去5-10年間,中國很多優秀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在研發上。同時這些企業家經過了與世界的接觸,理念上有很大的進化。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前可能只是國內的一個細分龍頭,現在已經開始走向世界,和世界企業競爭。未來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機會會越來越多,因此可以從中尋找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
趙詣直言,整體上,對于后市更加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二是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定調下的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上市公司的經營質量是我們最重要的關注因素。
本質而言,他希望能選擇到優秀的公司并伴隨其一起成長,因此我們會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公司,將重點關注以新能源、機械、軍工、電子等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并以此為半徑繼續擴展能力圈。
年內權益基金規模為3698.3億元
在今年A股震蕩走弱的大背景之下,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3日,按基金成立日來統計,今年以來,新發行基金有1102只,發行總規模達11371.75萬億元,單只基金平均發行規模10.32億元。而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分別發行417只、215只,募集規模分別為2471.44億元、1226.86億元。
這也意味著,年內權益基金合計總募集額度僅3698.3億元,占比32.52%,遠不及2020年和2021年的水平,當年權益基金發行占比一度超過80%。
值得一提的是,發行規模達到百億元量級的新基金有12只(含募集規模超99億),基本都是債券類產品,僅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是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
若僅從主動權益基金來看,今年募集較好的主動權益基金最高募集紀錄也是一只三年期主動權益產品,為1月13日成立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基金,其首發規模為59.84億元。
此外,今年募集還比較好的有匯豐晉信研究精選、興證全球合瑞、信澳智遠三年持有期、廣發瑞譽一年持有等基金,首次募集規模均超過4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近兩年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逐漸為市場重視,基金公司布局包括定開型或帶有“持有期”的主動權益產品積極性很高,此前比較常見設置是3個月、6個月,而目前1年、3年的“長持有期”產品越來越多。
而從目前來看,今年募集較好的不少都是持有期產品。一位渠道人士表示,一般持有期產品的發行難度較大,行業內布局這類產品還比較謹慎。這類產品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才有較好的發行效果。
業內人士表示,3年期基金基本能夠覆蓋一輪國內股市的小周期,所以三年持有期的設置或能讓投資者經歷一次比較完整的市場周期,規避了一些不必要的提前止盈止損的操作,從勝率和收益兩方面提升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同時,三年期產品的基金經理在前期沒有贖回壓力,也可以避免受到一些短期市場噪音的影響。這類產品秉持長期投資理念,策略的空間容量余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