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有些加速動向,在岸、離岸匯率均貶破7.30。而就在此時的10月25日,央行和外匯局宣布“提高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幅度為25個基點,既從1上調至1.25。按央行和外匯局的說法,這是“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增加企業和金融機構跨境資金來源,引導其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盡管如此,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提高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實際是提升企業和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的上限,鼓勵市場主體跨境融資(主要是增加外債)。提高中國市場外匯供給,同時減少人民幣借貸需求,勢必改變中國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如論實際效果如何,其理論上,闡述了央行希望穩定人民幣匯率的愿望。
從人民幣匯率走勢看,目前政策效果尚不明顯,但我堅信:隨著管理手段不斷加碼,人民幣被錯誤低估的情況一定會獲得逆轉。按照目前各國經濟基本面——這一決定匯率走向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人民幣確有低估之嫌,而這明顯有市場失靈的意味。目前對外匯市場的管理措施,符合我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有管理的匯率政策”,所以無可厚非。
不過,管理外匯市場的手段多種多樣,或可不斷優化。比如,是否可在經常項目下更多想些方法,而不是在資本項目下。畢竟,采取經常項目下的方法或許帶來的風險會要小些。比如,是否在結匯退稅方面實施“即結即退”措施,是否可以略增退稅以抵補中外利差?等等。總之,在系統觀念之下,調動各方能力,一定能更加有效地讓人民幣回到合理區間。當然,在資本項下實施外匯管理不是沒有低成本、低風險方式,比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資本跨境流動實施合規性監察。
大家完全理解,央行和外匯局是希望用進一步擴大資本項目開放的方式,去解決外匯市場供求平衡問題。但這其中恐怕需要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比如國外借貸成本或許會高于借用人民幣的成本,那如何才能讓企業和金融機構更加愿意借取外債?中國外債規模管理是否存在足夠空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