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味食品、煌上煌陸續發布了三季度報告,業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遇到近幾年的最低點,尤其凈利潤多個季度連續出現下滑。
絕味食品連續4個季度凈利潤下滑,煌上煌則連續6個季度下滑。
(相關資料圖)
藍鯨財經記者了解到,近一年,絕味食品的店面數量相對保持了穩定,但部分產品已經提價,從凈利潤連續下滑的情況看,效果或并不理想,但依靠規模優勢,保證自身相對穩定發展。但所謂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尚未表現出較強驅動力。
煌上煌則在不停地關店。按其自身說法是因為疫情影響所致,但部分關店的商圈絕味食品等店面卻在持續經營。
在業內人士看來,整體行業進入了增長瓶頸期,加之絕味食品第二第三增長曲線的驅動力尚有不足,但作為頭部企業,最先感受“寒冬”。煌上煌在戰略層面對其店面擴展并未有足夠的重視和支撐所致。
盈利能力下滑
絕味食品凈利潤連續第四個季度下滑。
10月26日,絕味食品發布三季度報告顯示,營業收入51.2億元,同比增加5.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9億元,同比下滑77.24%。三季度單季收入17.84億元,同比增加4.7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1億元,同比下滑73.85%。
連續四個季度凈利潤下滑,且幅度都非常大。
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三季度,絕味食品凈利潤分別是1685.47萬元、8906.68萬元、952.59萬元和1.21億元,分別同比下滑了90.71%、62.24% 、96.42% 和73.85%。
如此之大降幅,在絕味食品的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也就出現了三次凈利潤下滑的情況,除第一季度下滑幅度較大外,超過了60%的降幅,其他兩個季度的降幅都是個位數。其中第三季度還實現了12.82%的增長。
煌上煌則與絕味食品保持了相對統一的下滑節奏。
煌上煌發布公告稱,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6.18億元,同比下滑16.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448.68萬元,同比下滑53.97%。第三季度收入4.36億元,同比下滑17.2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7.13萬元,同比下滑86.4%。
煌上煌的營收凈利潤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增速下滑,2021年2季度-2022年三季度,煌上煌的營收連續下滑了2.82%、7.59%、19.25%、10.62%、20.05%和17.23%。凈利潤分別下滑了10.43%、55.61%、179.64%、45.57%、47.62%、86.4%。
煌上煌銷售凈利率也同時在下滑,從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11.36%、9.78%、6.19%、6.44%、7.19%,2022年三季度下滑至5.04%。
這已經是煌上煌連續6個季度下滑。
對于業績下滑,煌上煌稱受疫情管控影響,人流量下降致使終端門店的單店收入一直未能恢復,部分門店經營虧損導致關店數量增加,使得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數據顯示,煌上煌2021年門店數量減少346家,截至2021年12月底,煌上煌擁有 4281 家專賣店,半年之后,再縮減257家。2022年6月底,僅有4024家專賣店。
這也讓煌上煌的“萬店”計劃成為泡影。疫情之前,煌上煌曾提出“3-5年要達到萬家以上門店的總目標”,2021年,煌上煌曾表示,“未來3-5年要達到萬家以上門店的總目標不變”。但煌上煌最新的表述是:“千城萬店”戰略是在疫情前公司快速發展時期提出的。目前,煌上煌正在逐步通過新零售提升單店業務能力,多渠道引流門店,利用公域流量的精準分配及升級互動,帶入私域流量的轉化及體驗,以線下門店作為品牌推廣、產品體驗、建立與顧客信賴的核心。
對于絕味食品面臨的情況,連鎖產業專家、和弘咨詢總經理文志宏認為,絕味食品和煌上煌的業績下滑,一方面是線下業務受到疫情影響,另一方面是整個行業從高速增長期進入了平臺期,兩家企業都是頭部企業。
原因各有不同
就絕味食品和煌上煌而言,兩家企業出現目前的狀況各有各的內部因素所決定。
文志宏認為,絕味食品的規模已經超過一萬家,已經是行業最大的企業,面臨的問題已經到了轉型階段。煌上煌雖有增長空間,但對行業發展的判斷,對企業戰略布局會有一些問題。
就絕味食品而言,一直在謀求轉型。
絕味食品也在積極構建美食生態圈,并且2022年初表示通過資本手段加大對區域中小品牌整合。這些“圍繞鹵味、特色味型調味品、輕餐飲等與公司核心戰略密切相關的產業賽道進行投資”的動作,被絕味食品董事長戴文軍稱為“第二、第三增長曲”。
據了解,絕味食品通過深圳網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投資主體不斷在鹵味主業、連鎖輕餐飲、復合調味料、產業鏈上下游四個方向展開投資,構建所謂的絕味美食生態圈。
數據顯示,絕味食品被大家所熟知的鮮貨類產品的收入在減少。2021年前三季度鮮貨類收入43.18億元,占比為91.66%,2022年前三季度鮮貨類收入為42.47億元,數額減少的同時,占比也降至85.21%。
其他產品收入不斷增加。前三季度絕味食品包裝產品首次破億元的收入,達1.1億元,占比達2.21%,收入額增長的同時,占比也增加了0.13個百分點。加盟商管理收入達6187.31萬元,占比達1.24%,也增長了0.2個百分點。其他收入則達5.65億元,占比11.34%,增長了6.13個百分點。絕味食品并未公布其他收入的包含哪些業務。
但這些增長曲線還在仍在培育階段,何時能成為驅動絕味食品提升盈利能力的驅動力還很遙遠。2022年三季度,絕味食品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依然是損失,損失金額為5999.59萬元,2021年同期損失金額為1498.52萬元。
就盈利能力而言,絕味食品的銷售毛利率已經降到了30%以下。前三個季度分別是30.31%、28.02%、26.47%。原來雙位數的凈利率也僅剩了個位數,分別是4.99%、2.36%、3.65%。
這已是絕味食品多次漲價后的盈利能力。2022年初,絕味食品部分產品提價5%。7月1號,絕味食品再次對部分品類進行調價,涉及鴨掌、魷魚、鳳爪等,此次平均提價幅度7-10%。
藍鯨財經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在北京市場,絕味食品鴨脖為24元/250g,價格基本穩定。但鴨腸、鴨頭均實現了漲價,其中鴨頭的價格有7元/個漲到9元/個,漲幅達58.57%。
另外,絕味食品的定價體系也被久久鴨等品牌緊盯。藍鯨財經記者看到,久久鴨的鴨頭的價格為8.9元/個,鴨脖為23.9元/250g。
煌上煌面臨的問題或更嚴重。
更重要的是關閉店面。藍鯨財經記者從一位煌上煌北京的店主了解到,一年前,煌上煌在北京已經開始撤店關店。“在您所在的區域只有姚家園店一家店了”,她告訴藍鯨財經記者。
對于閉店煌上煌給出的原因是疫情影響較大。但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在煌上煌閉店的商圈,依然有絕味食品和久久鴨等品牌在經營。
煌上煌財務中心總監胡泳曾在2022年初稱,2022年公司將重點布局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優化門店結構調整,加速門店渠道轉換,強化街邊店、社區門店,全面進駐開發工廠店、校園店、高速服務區店等渠道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
希望煌上煌多地撤店是在“收回拳頭蓄力下一拳”。
文志宏認為,煌上煌發展戰略方面不夠清晰,沒有足夠重視這個門店終端布局的戰略價值和意義,對這店面拓展的支撐不足。絕味食品和煌上煌主要以散貨為主,依托店面銷售,模式極為相似,要求供應鏈體系較高。
絕味食品擁有公司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以21個生產基地(含2家在建)為中心的供應鏈網絡,每個生產基地均能夠很好地輻射到各區域市場,實現了300-500公里半徑內的每日新鮮配送。
但煌上煌的供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煌上煌在江西、廣東、福建、遼寧、河南、陜西(在建)、重慶(在建)、浙江(在建)建有八大生產基地,同時計劃籌建海南、山東、京津冀生產基地,雖然實現了東西南北的布局,但點數少距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