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出品
(資料圖片)
1、勝利精密前不久宣布擬以公司全資子公司安徽飛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投資單位,計劃總投資56億元進軍鋰電池,而勝利精密本身是一家做消費電子的公司,這意味著此次56億元的投資又是一場跨界。
2、2022年第三季度,勝利精密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有15.61億元,貨幣資金只有3.18億元。此外,勝利精密的有息負債已經本有將近40億元,其中,短期借債有20.7億元,應付賬款有17.1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有1.57億元。僅2021年全年,勝利精密支付的利息費用就有1.78億元。
3、此前,勝利精密并購的企業智誠光學被證監會查出財務造假,目前有大量投資者因此事正在對勝利精密進行訴訟,此類案件一旦被法院判定勝利精密賠付,賠付的金額將會對勝利精密的凈利潤產生影響。
4、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勝利精密董事長高玉根就一路減持。Wind數據顯示,自2018年下半年至今,高玉根主動和被動減持累計有152筆,減持金額達5.46億元,而勝利精密從上市至今,凈利潤總計是虧損17.47億元(含商譽減值)。
5、在鳳凰網財經和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CCG50)聯合發布的《中國非金融業出海上市公司質量/ESG指數》后100名中,勝利精密排第87名。
----------------------------------------------------
鋰電池有多火?連一家做消費電子的公司都想進場分一杯羹。
前不久,上市公司勝利精密對外披露公告稱,為實現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業務發展布局以及擴大車載中控屏的業務規模,公司擬以公司全資子公司安徽飛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飛拓”)為投資單位,計劃總投資56億元。
而在此前,勝利精密就已經多次開拓過各種渠道創收,但整體效果并不理想。鳳凰網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發現,曾經并購而來的蘇州捷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捷力)在勝利精密手里每年虧損幾千萬,賣給上市公司恩捷股份后,蘇州捷力開始扭虧為盈,第一年就為恩捷股份貢獻了1.76億元的凈利。
不僅如此,勝利精密多次的并購項目中,有些公司還存在虛假陳述,目前有大量的投資者正在為此提起訴訟,一旦法院判定投資者勝訴,勝利精密還將為此付出大量的現金,從而影響凈利潤。
昔日虧損的公司賣出后扭虧為盈 賬上3.18億現金卻要56億元跨界進軍鋰電池
勝利精密此次56億元跨界進軍鋰電池行業,投資的項目分為兩期,項目一期投資額約8.5億,擬投資建設15條高性能復合銅箔生產線、2條3A光學膜生產線,項目二期投資額約47.5億,擬投資建設100條高性能復合銅箔先進技術生產線。其中,2022年底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2023年底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2024年底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億元,2025年底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
想要探索增收的渠道本無可厚非,只是,勝利精密并沒有那么多錢。財報顯示,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勝利精密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有15.61億元,貨幣資金只有3.18億元,因此其余的52億多元就堪稱一筆巨款。
此外,勝利精密的有息負債已經本有將近40億元,其中,短期借債有20.7億元,應付賬款有17.1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有1.57億元。僅2021年全年,勝利精密支付的利息費用就有1.78億元。
負債高又沒錢,那勝利精密的錢從哪來?
對此,勝利精密解釋稱,本次擬投資金額合計約5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37億元,投資周期持續至2025年。根據公司與舒城縣人民政府簽訂的《新能源汽車功能膜項目投資協議書》,舒城縣人民政府將根據公司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及進程按照一定比例給予現金補貼,公司可將此部分現金用于項目投資。
此外,公司還將通過日常經營取得的資金、獲得的政府補貼資金、銀行借款、先行墊入的營運資金收回后循環再投資及其他融資等方式相結合進行籌集。
值得一提的是,勝利精密從2014年就開始通過并購開拓收入,當年勝利精密披露以15.8億元收購智誠光學73.31%股權、蘇州富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和南京德樂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到了2016年,勝利精密再次以6.12億元收購蘇州捷力51%股份;2017年又以4.85億元收購蘇州捷力33.77%股份;同年還以4.85億元收購碩諾爾100%股份;2018年又以4084.8萬歐元(約3.1億人民幣)收購JOT100%股份;2021年又以1.24億元收購蘇州中晟精密制造有限公司60%股權。2014年至今,在并購重組方面,勝利精密已經花費了超35億元。
多起并購雖然給勝利精密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但也為勝利精密業績下滑埋下了商譽減值“暗雷”。
資料顯示,2017年,勝利精密計提蘇州捷力商譽減值2.66億元,2018年又再提商譽減值2.33億元;2018年,勝利精密對碩諾爾、智誠光學兩者分別計提商譽減值合計達3.84億元;2019年,富強科技和德樂科技兩者又計提商譽減值12億元。
而大量的商譽減值造成了2018年和2019年的凈利分別虧損了7.35億元和30.81億元,也正因此, 2018年度和2019年度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2020年4月30日起,勝利精密還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證券代碼也變更為“*ST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勝利精密曾花費10多億收購蘇州捷力,但蘇州捷力在勝利精密手里一直虧損,2019年蘇州捷力營收5.76億元,凈利潤為-3585.67萬元,2020年轉手賣給上市公司恩捷股份之后,2020年蘇州捷力營收8.89億元,凈利1.76億元,是恩捷股份當年凈利潤的17.76%。
對于蘇州捷力的扭虧為盈,恩捷股份解釋是公司對蘇州捷力的業務整合效果顯。
同一家公司,在不同的公司手里,從虧3000多萬到賺1.76億,直接實現了2個多億的增長,到底是勝利精密不行?還是恩捷股份太行了?
年報虛假陳訴 投資者訴訟或對公司凈利產生影響
并購后,如果只是單純的導致公司凈利下滑、被ST還好,只要并購的企業沒問題,公司虧損的錢早晚還能賺回來。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勝利精密并購的企業不僅爆了商譽減值的雷,還財務造假。
據了解,2014年12月18日,勝利精密與并購企業智誠光學的5名自然人股東王漢倉等人簽訂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利潤預測補償協議》,約定在2015年至2017年業績對賭期內,各年度分別實現經審計的凈利潤4000萬元、4500萬元、5500萬元。
然而證監會查出的結果卻是2016年至2018年,智誠光學通過虛開主營產品銷售發票、虛假銷售原材料、未及時入賬原材料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虛減營業成本、虛增利潤總額,導致勝利精密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2018年年度報告共虛增營業收入4.37億元、虛減營業成本2.23億元、虛增利潤總額6.54億元。
證監會認為,勝利精密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2018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
最終,證監會對蘇州勝利精密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對智誠光學原實際控制人、時任總經理王漢倉和智誠光學時任財務總監郭文杰予以警告,并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
此外,證監會還對勝利精密董事長兼總經理高玉根、財務負責人許永紅、時任勝利精密副總經理喬奕和時任勝利精密財務負責人王成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0萬元罰款。
財務造假曝光后,大量投資者因此事造成的損失開始紛紛對勝利精密進行訴訟。在證監會向勝利精密下達處罰之前,已有投資者向南京中院提起訴訟,要求公司就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目前,該部分案件均在審理中,涉案金額合計約為821.59萬元。
此外,在10月27日之前,勝利精密(包括控股公司在內)還有尚未披露的小額訴訟、仲裁事項共5起,涉及總金額約為1348.71萬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0.3%。
此類案件一旦被法院判定勝利精密賠付,賠付的金額將會對勝利精密的凈利潤產生影響。
ESG指數排名靠后 出海業務下滑董事長套現5.46億元
不僅如此,大量的并購雖然開拓了一些渠道給公司帶來了創收,但從近些年的走勢上來看整體處于下降之勢。
數據顯示,2018年是勝利精密營收最高的一年,當年營收一度超過170億元,此后一路降至2021年的50.05億元,整體下降71.03%。而2022年勝利精密的前三季度營收31.65億元,同比下降15.5%。
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海外市場表現也不是太好。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勝利精密的海外業務收入達22.01億元,2020年上半年下滑至16.24億元,2021年上半年有過短暫的反彈,但今年上半年海外營收繼續創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勝利精密董事長高玉根就一路減持。Wind數據顯示,自2018年下半年至今,高玉根主動和被動減持累計有152筆,減持金額達5.46億元,而勝利精密從上市至今,凈利潤總計是虧損17.47億元(含商譽減值)。
在鳳凰網財經和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CCG50)聯合發布的《中國非金融業出海上市公司質量/ESG指數》(以下簡稱:ESG指數)后100名中,勝利精密排第87名。
本次榜單評選最終選擇績效和價值作為公司的經濟責任,創新作為公司的創新責任,加上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合規責任和信息披露等等,總計130個指標,構成完整的指標體系。
各項業務下滑,中國非金融業出海上市公司質量排名靠后,勝利股份能憑借著56億元的新項目找到業績增長點嗎?鳳凰網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