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以來,醫療板塊漲幅在前,面對這波上漲,有很多以往不熟悉的醫藥基金經理走出來,比如融通萬民遠、中銀證券白冰洋、安信池陳森等。
然而,很多人熟悉的還是葛蘭、趙蓓。
【資料圖】
畢竟她們二人是管理規模最大的兩位“醫藥女神”,葛蘭的2只醫藥基金更是達到731億。
那么,問題來了,
若選擇醫藥基金經理,葛蘭、趙蓓是否還能夠買入?
我覺得最好不要在這兩人中選,規模太大了,細分行業的投資越來越卷,船大不好調頭。
但是,如果非得選,我認為 趙蓓比葛蘭更適合一些。
以兩人各自規模最大的產品中歐醫療健康、工銀前沿醫療為例。
在醫藥大漲的2019年、2020年,兩只基金收益不分伯仲。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在醫藥行業遇到調整的時候,也就是2021年。
看最大回撤,二人大同小異,工銀前沿醫療低點,也有40%的回撤。
可最終收益上,兩只基金相差有15個點。
底層的原因在于兩人的風格。
葛蘭的選股邏輯是 自下而上,先依仗專業度把握個股,然后結合宏觀政策選出自己的投資組合。
趙蓓則是 自上而下判斷與自下而上選股相結合的策略,分析不同子行業或子領域的產業趨勢變化,再在看好的子行業中配置精選個股。
中歐醫療健康在2019年前換手率挺高,而在2019年后換手率逐漸下降,最新一期甚至連20%都不到。
工銀前沿醫療的換手率最近一期雖然也低,但相較于以往還算正常。
在持股上,葛蘭的“含茅量”更大,機構抱團個股。
最好還是多認識點醫藥的基金經理,不要局限于葛蘭、趙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