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全網都在找“張珊珊們”,及其背后的公司。
起因是11月24日,蘭州衛健委通報,蘭州核子華曦實驗室工作人員誤將個別核酸檢測異常人員名單信息錄入陰性人員信息包中上傳至工作系統,使個別待轉運人員健康碼顯示核酸檢測陰性。
簡單說就是把陽性搞成陰性了,重大失誤瞬間把這家檢測機構推上了風口浪尖。可當人們繼續往下挖,才發現機構背后的深圳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有更大的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企查查信息顯示,蘭州核子華曦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注冊于2022年8月8日,背后的唯一大股東是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張核子。而張珊珊,就是包括核子基因在內的國內30多家核酸檢測機構的監事。
南方周末報道稱,早在2021年初,核子基因旗下醫學檢驗實驗室就出現過檢測事故。顯然,此次風波并沒有影響核子基因繼續拓展各地核酸檢測業務,甚至連出過事的濟南華曦,又四度中標山東大學的核酸檢測項目。
第一財經報道稱,核子基因僅在2022年就注冊了16家“核子華曦”,注冊時間大多集中在近3個月。最近半年,正是過去三年里各地做核酸檢測做得最勤的一段時間。
屢出事屢中標。屢核酸屢開張。
然而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在核酸檢測全部由公立醫院提供的地方,比如廣西柳州,過去的半年里沒有出現過一例本土確診病例,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也不到50人。
這不禁令人浮想聯翩。
當下,核酸檢測結果是影響防控政策的最基礎的要素之一。比如,優化防控二十條之后,高風險地區只要連續5天沒有陽性就要解封;還比如,跨省出行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甚至各地是否發現無癥狀感染者,更是直接綁定在核酸檢測的結果上。
破解核酸檢測的種種亂象,斬斷公共服務的獲利鏈條,把重心放在加強醫療資源和保護易感人群上,我們才能最終贏下這場戰役。
核酸亂象何其多,核子基因只是冰山一角。一場由“張珊珊們”掀起的核酸檢測信任風暴正在發生。
還是蘭州。你能想到給你做核酸的大白自己好幾天沒做核酸,甚至是陽性病例嗎?
事情發生在蘭州城關區某小區,11月26日,在常規核酸檢測時,有幾位居民要求先看看大白的健康碼,大白不肯,隨后報警。結果警察來了一看,好家伙,一個黃碼,還有幾個人連續好幾天沒做核酸檢測了。
人們趕緊喊來核酸機構捅一下,結果不捅不知道,一捅嚇一跳,這群大白里居然有人是陽性!
11月27日,蘭州市城關區就此事向公眾做出答復:
11月26日,我區開展重點區域核酸篩查,采樣過程中,在小區居民的要求和建議下,本著“安全第一”原則,采樣隊現場對工作人員核酸情況進行了查閱、并做了抗原檢測。經查閱,采樣隊工作人員白某某最后一次核酸陰性記錄為11月24日,抗原檢測顯示其結果異常,其他人員結果正常。
網友們直接炸了,有的人質問,大白成了傳播者,誰來負責任?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南方某省會城市。
11月24日早上,該市一小區業委會收到通知:小區內有15人核酸結果為陽性。對此數據,小區里的人都感到非常詫異。后來在居民的強烈要求下,該小區所在的居委會立即申請對核酸結果顯示為陽性的15人進行復檢。當天除4人結果未出外,11人復檢結果全部為陰性。
在25日的疫情發布會上,官方表示會嚴查此事。但這種烏龍事件,還是嚇壞了不少人。
無獨有偶,重慶前些日子也出現了核酸檢測的亂象。
兩周前,重慶市南岸區,大白也是到某小區做核酸,結果漏了四根裝有樣本的試管,被小區居民撿到了。
而根據南岸區衛健委11月26日的通報,該批次樣本送至區疾控中心檢測,相關人員也未及時發現樣本缺失。
這就有意思了,現場采樣缺失樣本,為什么到了疾控中心這第二道關卡還是沒能發現?樣本缺失,為什么最終還是能在后臺正常更新核酸檢測結果?
甚至更離譜的是,有鄭州市民發現,在“鄭好辦”App核酸檢測結果查詢頁面的“老幼助查”一欄,輸入“奧特曼”“白骨精”“喜羊羊”等名字,身份證號一欄輸入123456,檢測結果顯示均為陰性,采樣時間和檢測時間還精確到秒。
這些亂象歸根到底的一個深層問題其實是,在一項每天都有上億人參與的公共事業中,誰來保障和監督核酸檢測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決定你能不能出門,要不要居家隔離,會不會成為感染者的說到底只有一個虛擬的二維碼。但這個小小的二維碼背后,有復雜博弈的冰冷現實,也有財富膨脹的極致誘惑。
今年,13家核酸檢測企業扎堆排隊上市,引發了巨大關注。
其中某個企業的第五大股東還是個“00后”,創造了“00后”首個IPO的歷史。
核酸檢測到底有多賺錢?
浙商證券估算,中國每天核酸人數接近1億人。各地多人混管的人均價格介于2.5元到3.5元。那么,每天核酸花費就超過了2億元。
因此,根據頭部試劑企業達安基因披露的財報,毛利率達到了88.2%,都要接近茅臺的90%了。
如此肥美的利潤,自然吸引了無數投機逐利的人們。
上交所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上周21號跑出來說要從嚴審核這類企業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與主營業務的關聯性、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以及剔除該等業務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等。
緊接著,23號就打響了暫停IPO的“第一槍”。
23日,上交所官網發布公告稱,鑒于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
為什么拿翌圣生物動手?因為它是這13家排隊上市的企業里凈利潤暴漲最夸張的,2020年同比漲幅達到了2550%!
來源:界面新聞
而且,翌圣生物的招股書雖然提到了2020年、2021年新冠產品的收入情況,但是所貢獻的毛利額并不明晰,所支出的期間費用也不清楚,因此暴漲的凈利潤到底怎么來的呢?如果剔除了新冠業務,公司是否還滿足發行上市條件呢?
第一個問題,也許只有翌圣生物的高管們才知道了。但關于第二個問題,看看隔壁的中翰生物就知道了。
2021年,中翰生物收入同比增284.38%至11.57億元,凈利潤同比上漲1230%至2.66億元,其中新冠檢測業務就貢獻了8.33億元,剔除新冠產品后,2019年-2021年公司的收入整體下滑,毛利額出現波動。
很明顯,如果沒有了核酸檢測,這些公司想要發行上市,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上交所稱要從嚴審核這類企業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背后藏著的一層意思就是,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并不會一直做下去。
在種種博弈與利益交織的亂象底下,也逐漸出現了一些新的跡象。
今天(28日)早上,廣州宣布在除海珠區、番禺區、天河區、白云區外的7個區,如果是長期居家老人、每日網課學生、居家辦公者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果沒有外出需求,可以不參加全員核酸篩查,減少人群聚集感染風險。
一線城市率先響應優化二十條,對核酸檢測的安排做出優化,還是有一定的標志性意義的。
在廣州此前公布的流調數據中,很多高風險點位就是路邊的核酸檢測點。像長期居家的老人、天天居家上網課的學生、居家辦公的白領,這些人你能找到幾個出門聚集的需求呢?唯一的社會面聚集,確實就是每天排隊核酸檢測的時候。
拿我自己住的社區為例,每天的早八點到下午三點是常規核酸檢測,三點到晚上九點是大規模核酸檢測。據我的觀察,這就形成了一個極其矛盾的局面。
因為很多人,尤其是大爺大媽們,都是早上出門買菜、散步、購物時順便去做個核酸的,而在下午三點前又都是常規核酸,只開放最多兩條隊伍,供需失衡下,非常容易形成大量的人群聚集。而到了晚上,反而沒幾個人,空蕩蕩的街道上只有大白一個人坐著玩手機。
與此同時,北京在27日也宣布,對于流調溯源、查陽追陽等采取的臨時管控措施,第一時間向群眾發布公告,做好解釋說明和服務保障,堅持快管快查快解,臨時管控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
而網傳當地民眾的爆料,西部某副省級城市一個能容納上萬人的方艙醫院在僅僅開工三天后就被叫停了。
我隱約覺得,現在有的城市,防疫措施逐步開始從以核酸檢測為核心的“防”,回歸到以提供穩定醫療資源的“治”。雖然只是星星之火,但起碼是轉變的開始。
所以,我們應當從核酸檢測的亂象中走出來了。新的問題應該是,自行居家抗原檢測能否進一步推廣?新冠疫苗最新的研發取得了什么進展?增加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的醫療資源該如何做?有多少老年人接種了疫苗,該如何提高他們的接種率?在發現自己陽性之后,選擇居家隔離的依據有哪些?
根本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破解亂象要么依靠加強監督,要么讓它成為一個并不盈利的行為。
十多年前上網沖浪的人,肯定都對電腦病毒十分有印象。所謂的“木馬”病毒一旦入侵,當你都還沒搞懂發生了什么,電腦就會直接死機。電腦病毒的泛濫,也成就了一個行業的輝煌,那就是殺毒軟件。
比如,當時發跡不久的瑞星,第一個開發出清除CIH病毒的軟件。230元一套的殺毒軟件,一個月能賣十萬套。2003年,瑞星年銷售額就超過7個億。20年前的7個億,該有多么夸張!
還比如后來的金山毒霸,為了搶市場,搞低價策略,不到三年在市占率上就名列前茅。
然而,隨著這些殺毒軟件的生意越來越好,人們卻發現電腦病毒不僅沒有減少,還在增加。
大家開始猜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的殺毒軟件公司自身是不是也在敲下電腦病毒的代碼,讓自己的產品越賣越好呢?
一旦他們從中獲得了長久的利益,會不會搖身一變成了幫兇?
如果讓賣傘的人掌握下雨的時間,這場雨什么時候能停下?
這跟今天的世界,又何其相似。
參考資料:
西部城事:廣州、重慶、蘭州接連拉響核酸警報,這件事別再拖了
江不流:人人都裝殺毒軟件的時代,電腦病毒卻越殺越多,后來是怎么“清零”的?
財經十一人:核酸的錢,誰賺走了?
界面新聞:13家新冠檢測業務公司扎堆排隊上市:業績高光能否維持?當潮水退去誰在裸泳?
聲道:“張姍姍們”正在掀起一場核酸檢測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