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科學測評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現金流創造能力、品牌價值、社會貢獻,評出2022中國房地產行業綜合實力企業。
文/苗野
市場深度調整之際,一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正在顯現。
(資料圖)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大調整:市場層面,前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1.39萬億元,同比下降8.8%;商品房銷售面積11.12億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商品房銷售額10.88萬億元,下降26.1%。企業層面,百強房企中絕大多數民營房企或是暴雷或是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民企出險比例達53%。另據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四季度房地產企業將又迎來新一波償債高峰。屆時,200家核心房企境內外債券合計到期規模達1812億元,其中海外債約為617億元。
市場困頓之際,中國房地產行業亦在積極調整自救,調整架構、積極債務展期、保交樓,展現了一定的競爭力,強調穩健發展。優秀房地產企業、優質項目和房地產從業者,也在彰顯榜樣力量,助推行業發展。
政策也在釋放暖意,11月份以來,央行、銀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從支持房企流動性層面打出了一套紓困“組合拳”,“金融16條”“三箭齊發”等針對房企融資政策“禮包”接續出爐,以求向市場釋放更多積極信號。
11月28日晚間,證監會宣布在股權融資方面調整優化5項措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包括恢復涉房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及配套融資,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等。至此,信貸、債券、股權三個融資渠道“三箭齊發”,合力推動房地產融資。紓困方向也從此前“救項目”轉換至“救項目”與“救企業”并存。
11月23日,央行、銀保監會正式發布以支持房企融資為主旨的“房地產金融16條”新政,對于當前疲弱的房地產行業,堪稱“史詩級”利好。整個地產圈因此沸騰,地產股也迎來久違的暴漲。
與其同步的是,金融機構不約而同加大了對房企流動性支持。多家國有大行與房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并購貸款等業務方面加深合作。
如工商銀行分別與萬科、金地、綠城、龍湖、碧桂園、美的置業、金輝等12家房企,以總對總簽訂戰略協議,向其提供意向性總融資6550億元;郵儲銀行分別與萬科、龍湖、綠城、碧桂園、美的置業簽署戰略協議,向其提供意向性總融資2800億元。
從相關統計看,工行、中行、建行、農行、郵儲、交行六大銀行為上述代表房企提供意向性總授信逾1.2萬億元。
另一邊,債券融資渠道愈發暢通。在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延期并擴容后,已有首批民營房企火速獲得增信。龍湖率先拿下200億元發債注冊額度,美的置業和新城控股各150億元發債額度,還有萬科280億元及金地150億元,儲架式注冊總額度930億元。
這些一攬子有力度、有針對性的金融舉措,著力化解房企風險,聚焦“保交樓”項目順利推進,推動市場和行業信心恢復。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房地產行業又站在一個新起點上,即將開啟新的征程。
巨大變局下,12月16日,以“新征程 新起點 新目標”為主題的“2023中國房地產年度趨勢論壇暨CIHAF第二十三屆中國住交會”將重磅而來,并推出中國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榜TOP100、中國房地產物業管理企業綜合實力榜TOP30、中國城市運營商20強、中國房地產代建綜合實力20強等榜單,通過科學測評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現金流創造能力、房企品牌價值、房企社會貢獻,評出2022中國房地產行業綜合實力企業。
2022年年末,針對房地產行業轟轟烈烈的“救市”大幕已然拉開,即將到來的2023年我們要更好地提升競爭力,從新發展模式中找到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