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11月份,受國內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采購經理指數持續回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0%,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并連續兩個月低于臨界點,制造業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降1.0、0.8和2.6個百分點,均低于臨界點。從分類指數看,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主要分類指數均低于臨界點。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也下降至48.9%,是自2020年3月以來首次降至50%以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份制造業產需兩端繼續保持放緩趨勢。其中,生產指數為47.8%,比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繼續位于臨界點以下;新訂單指數為46.4%,比上月下降1.7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6.7%,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制造業PMI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不足。一方面,受多點散發疫情干擾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對內需構成抑制。另一方面從國內制造業新訂單及近期海外主要經濟體PMI指數看,外需轉弱跡象已經十分明顯。
而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調查顯示,11月份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為55%,較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物流成本增高問題也有所顯現,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業比重較上月上升1.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目前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降至46.7%,部分調查企業反映受物流運輸不暢和上下游企業生產活動受限等因素影響,供應商交貨時間滯后和客戶訂單減少等情況有所增加。
與此同時,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50.7%,雖然較上月下降2.6個百分點,但也是唯一處于擴張區間的分類指數。而出廠價格指數為47.4%,低于上月1.3個百分點,產品出廠價格總體水平繼續回落。從行業情況看,受市場需求走低等因素影響,以生產基礎性原材料為主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學纖維及橡膠塑料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的兩個價格指數回落幅度較大;農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兩個價格指數仍位于55.0%以上高位。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韜表示,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仍保持在50%以上,產成品出廠價格指數在50%以下,下降更快,反映出企業利潤空間繼續收縮。加上疫情期間企業銷售偏緊,資金壓力上升。企業調查顯示,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較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
“處于50%以上,反映原材料購進價格還在上漲,從目前能源、原材料等商品價格仍處于高位看,企業整體原材料投入成本并不低。”周茂華表示,目前原材料成本仍保持上漲,而產成品價格下降較快,反映出企業利潤空間繼續收縮。而且由于產銷情況偏緊,也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庫存和資金壓力。
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中、小型企業反映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不足的占比均有所上升,其中小型企業的兩項占比分別為46.0%和58.8%,比上月上升0.8和1.9個百分點,小型企業生產經營壓力更大。
同時,由于當前疫情形勢仍比較嚴峻,企業對短期內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趨于減弱,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48.9%,自2020年3月以來首次降至50%以下。從行業看,紡織、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金屬制品等行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均低于43.0%,企業信心不足。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指出,目前需求收縮壓力仍然突出,并帶動了信心轉弱壓力加大。未來要高度重視疫情散發多發對經濟恢復和政策落實的外在沖擊,加快科學精準防控步伐,盡快減小疫情對經濟恢復的沖擊;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帶動作用,穩定房地產投資滑坡態勢,盡快解除需求收縮對經濟恢復的制約。
周茂華也表示,目前疫情仍是拖累經濟的最主要因素,對經濟各環節及市場主體均有明顯影響,隨著國內精準防疫精準、科學落地,散發疫情對經濟活動影響有望減弱。接下來政策上需要各地協同,民眾積極配合,提升防疫精準質效,更好統籌防疫與經濟恢復,暢通產業鏈供應鏈,落實好此前出臺保供穩價、穩樓市、紓困穩投資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政策紅利釋放,引導金融機構加上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支持力度,預計12月制造業與服務業可能出現邊際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