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進入尾聲。近期,券商紛紛發布對于A股市場2023年的展望,總體來看,券商對明年市場普遍持較為樂觀的態度,有券商認為2023年A股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風險偏好回升有望改善股市資金面,2023年股市資金面供需情況有望較2022年有所改善,預期2023年A股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萬億元。
A股將聚力上行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受內外部因素影響,A股市場出現明顯波動。截至12月9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累計下跌11.89%、22.59%、27.15%。
在市場大幅波動后,對于2023年市場的展望,券商普遍預期樂觀。
中信證券表示,2022年以來一直壓制A股的多重因素將在2023年迎來轉折,2023年A股將逐步聚力上行,延續已開啟的中期全面修復趨勢。
中金公司認為,基準情形下對A股未來12個月市場持中性偏積極看法。
海通證券認為,展望2023年,隨著經濟復蘇和企業盈利回升,A股有望逐步展開新一輪向上行情,旭日初升。
華泰證券表示,2023年或為市場筑底修復的變化年,從當前至明年底,A股或先筑底后修復,2023年上半年估值修復先行、下半年盈利接力。
廣發證券表示,2023年A股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2023年市場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估值從悲觀預期得到修復。
興業證券表示,明年隨著系統性沖擊的緩解、經濟復蘇的支撐,資金面相較今年邊際改善,將逐漸走出存量博弈。
招商證券表示,2023年,預計在穩地產、基建和制造業繼續發力的共振之下,中長期社融有望重回上行趨勢,A股也將會回到上行周期。
華西證券認為,A股處于“復興新起點”,不妨在2023年多積極些。預計2023年A股市場具備結構性的機會。
方正證券表示,對2023年A股市場行情整體樂觀,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本輪盈利下行周期已經進入尾聲,明年經濟預計將會出現邊際改善;第二,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貨幣政策收緊預期邊際拐點已經出現。
平安證券表示,2023年,國內外環境的基準假設并不會得以延續,而是有望迎來逆轉,因此資本市場的邏輯得以重塑,或將迎來反轉向上。
2023年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萬億
今年以來,市場大幅波動,A股資金面也出現一定波動。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9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771億元。截至12月8日,兩市融資余額凈賣出2378.50億元。
對于2023年市場的增量資金,中信證券表示,2023年A股的主要增量資金來源為外資和私募。外資方面,隨著今年擾動外資增持A股的負面因素逐步改善,以及明年人民幣緩慢升值,預計外資凈流入規模有望恢復千億級別以上。私募方面,主觀多頭產品截至四季度仍保持較低倉位,預計明年將隨著基本面回暖而重新入場。公募方面,今年整體表現不佳或導致明年新發繼續低迷,存續基金贖回可能隨市場修復而放大,新發和凈贖回相抵后的凈增資金有限。險資和理財子方面,今年權益市場波動較大使得此類低風險偏好機構倉位普遍不高,當前藍籌股性價比凸顯,預計這類資金或逐漸轉為積極配置模式。另外,預計明年IPO和產業資本減持對場內流動性的分流規模較今年小幅上升。
海通證券表示,在居民資產配置力量推動下,公募基金有望繼續成為股市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除公募外,以險資為代表的長線資金也有望進一步流入A股市場,近期政策已在積極引導長線資金入市;外資方面,2022年外資凈流入A股規模相較往年偏低,而明年預計我國基本面將穩步改善、美債利率或迎來趨勢性拐點,外資有望因此回流A股市場。綜合來看,預期2023年A股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萬億元。
中金公司認為,2023年股市資金面供需情況有望較2022年有所改善。預計2023年投資者情緒修復有望帶動公募基金發行回暖,預計2023年偏股型基金發行規模約6000億份-9000億份,對應權益類持倉貢獻的增量資金規模約4000億元-7000億元。預計2023年海外資金(QFII/RQFII加北向資金)全年凈流入A股規模可能在1000億元-3000億元。預計2023年A股全年回購、產業資本增持金額有望達到2000億元-3000億元。預計私募基金對市場的資金增量貢獻可能在3000億元-5000億元。
券商建議配置三條主線
在2023年A股市場預期樂觀的情況下,對于2023年的配置,中信證券表示,2023年A股行情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政策驅動,并已在途中,配置上建議聚焦精準防控、地產產業鏈和全球流動性拐點三條主線;第二階段行情由業績驅動,風格更偏成長,配置上建議重點關注“四大安全”,具體包括:第一,能源資源安全關注傳統能源(煤炭/油氣)保供、新能源內需擴張、供需偏緊的關鍵礦產資源(鋰、稀土);第二,科技安全關注半導體產業鏈、信創(計算機軟硬件)、數字基建(運營商、ITC設備等);第三,國防安全圍繞航空航天裝備及發動機、元器件自主可控需求布局;第四,糧食安全聚焦種源,搶占生物育種產業化機會。除“四大安全”之外,還建議關注全球份額持續提升的中國優勢制造業(智能汽車、化工)。
海通證券認為,高景氣成長是明年主線,如數字經濟、低碳經濟;此外,消費有修復性機會。具體而言,數字經濟應用場景逐漸落地,有望支撐硬件、軟件、服務商領域高增長;低碳經濟關注風電、儲能和新能源車智能化;消費基本面將改善,低估低配的消費性價比凸顯,關注醫藥及大眾消費。
興業證券表示,沿著“強者恒強”與“底部反轉”兩條主線布局。強者恒強包括軍工、儲能、光伏和風電、半導體等。底部反轉包括信創、醫藥。
平安證券表示,中期建議布局經濟周期和政策驅動的困境反轉板塊:第一,受益于產業政策優化向上的新興產業板塊,例如醫藥生物、游戲、半導體、信創、高端制造等;第二,具備盈利彈性的消費板塊,例如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社會服務、汽車等;第三,直接受益于經濟企穩預期的房地產產業鏈,例如部分地產及金融企業、建材、上游資源品等行業有望持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