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環比、同比都下滑約10個百分點。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新車銷售平均虧損金額大幅增加,是否當前新能源新勢力整車企業所面臨的困局。
(資料圖)
財報數據梳理統計顯示,2021年理想汽車-W(02015.HK)的單車平均經營虧損額超過1萬元,2022年第一、第二季度單車銷售平均虧損額分別為1.3萬元和3.4萬元。而隨著電池等中上游產品價格的大幅飆升,該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的單車銷售平均虧損額已經超過8萬元,出現繼續大幅增加的情形,究竟因為什么?
“加速失血”成為了理想汽車今年無法避免的局面,第三季度交付量不如預期,到底新產品能不能成為理想的“救命稻草”?目前看來投資者并不信任,12月9日美股交易時段,理想汽車大跌12.37%,報收21.12美元。
毛利率急跌10個百分點
相比其他企業早早發布三季報,理想汽車發布時間在12月9日,比很多企業慢了一個月。“加速失血”的關鍵原因,是三季度毛利率暴跌大約10個百分點。
理想汽車2022年第三季度的收入總額為93.4億元,較2021年第三季度的77.8億元增加 20.2%,較2022年第二季度的87.3億元增加7.0%。2022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為12.7%,而2021年第三季度為23.3%,2022年第二季度為 21.5%。
該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的經營虧損達21.3億元,較2022年第二季度9.78億元增長117.6%。以三季度交付量2.65萬輛計算,當季平均賣出一輛車所產生的經營虧損是8.04萬元。
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車研發投入再創新高,達到18億元,同比增長103.1%。
現金在第三季度大幅流出讓人擔憂: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為-5.08億元,而2021年第三季度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為21.7億元,2022年第二季度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為11.3億元;2022年公司第三季度的自由現金流為-19.6億元,而2021年第三季度自由現金流為11.6億元,2022年第二季度的自由現金流為4.52億萬元。
關于毛利率下滑,高管團隊作出了相應的回應。
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表示,“作為企業自身,我們選擇獲取健康的毛利率,擁有健康的自我造血能力。我們利用健康的毛利率和自我造血能力,持續地在‘研發’和‘能力’的雙輪驅動上進行投資。”
理想汽車首席財務官李鐵表示:“第三季度,我們經歷了車型迭代及上市,并面臨宏觀環境挑戰和成本上漲。盡管理想L9在投產的第一季度即取得健康的車輛毛利率,受與理想ONE相關的撥備影響,我們第三季度的毛利率為12.7%。展望未來,我們樂觀地預計,生產的快速爬坡、嚴格的執行和負責任的成本管理,將使我們實現更大的規模效應并進一步降低成本,重回通向盈利拐點的軌道。”
一位專注于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的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投資者選擇投資對象,應該更多考慮產業鏈盈利較高的部分。從電動車全產業鏈來看,目前利潤集中在上游的鋰礦和中游的電池制造,從上中下游的市場集中度來看,下游整車雖然定價較高,但依然難以覆蓋成本上漲,整車市場競爭依然激烈,不好預計相關企業何時能夠扭虧為盈。
交付量逐季下滑
理想汽車交付量不斷下滑讓人擔憂,公司第三季度這項數據只有2.65萬輛。
9月初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車輛交付量為27000輛到29000輛,同比增長7.5%至15.5%。三季度實際交付量不如預期,也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滑。
理想汽車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經營虧損分別為4.13億元和9.78億元,交付量分別為3.17萬輛和2.87萬輛,平均單車虧損分別為1.3萬元和3.4萬元。
不過,隨著新產品的交付,有投資者預期公司全年交付量可能相對樂觀。
理想汽車稱公司10月交付了10052輛汽車,同比增長31.4%,11月交付了15034 輛汽車,同比增長11.5%。截至2022年11月30日,理想汽車擁有276家零售中心,覆蓋119個城市,并于226個城市運營317家售后維修中心及理想汽車授權鈑噴中心。
理想預計其第四季度營收為165.1億元至176.1億元,同比增長55.4%至65.8%。
東吳證券分析師曾朵紅表示,2022年前11月,理想汽車合計交付11.2萬輛,隨著11月理想L8正式開啟交付,看好后續多款新車有望帶來銷量持續高增長,預計2022年全年理想汽車交付有望實現13萬輛以上。
理想汽車表示,于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功率半導體研發及生產基地(下稱“半導體基地”)在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正式啟動建設。該半導體基地由理想汽車及湖南三安半導體共同出資組建的蘇州斯科半導體公司打造,其將專注于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車規功率模塊的自主研發及生產,該產品是理想汽車自研800V高壓電驅動系統的核心部件。
高管變動方面,公司披露稱,理想汽車總工程師馬東輝將接替沈亞楠擔任理想汽車總裁并進入董事會,整體負責研發和供應鏈群組。高級副總裁謝炎將出任理想汽車CTO,負責系統與計算群組。執行董事兼總裁沈亞楠則退出董事會,加入理想汽車流程變革委員會。沈亞楠所管理的供應團隊(包含供應鏈、制造、質量)將交由總裁馬東輝管理,商業團隊(包含銷售、服務、充電網絡)將交給李想直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