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始料未及的大分化時代,正呼嘯而來!
(資料圖片)
《不平等社會》一書曾經樂觀認為,能夠改善社會不平等的,除了戰爭、革命和國家衰敗之外,就是致命傳染病了。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即使揮別疫情清零政策,站在經濟爆發的2023年面前,與我們不期而遇的也將會是殘酷的“K型復蘇”——
當經濟遭遇整體下跌開始復蘇后,貧富分化反而更為明顯。
房地產不外如是,注定走向一極鶴崗化,一極香港化的命運!
與此同時,正如字母“K”一般,一部分人借著優質資產乘勢上升,另一部分人則在大放水下,加速下墜。
2023年上半年,盡管還面臨著放開后疫情沖擊的風險,但中國經濟和房地產的復蘇,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中財辦同志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很有信心地下了這個判斷:
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預計明年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會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加速釋放。
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也認為,中國將在明年第二季度之前就完成重啟經濟。
而要拉動經濟,恢復消費,尤其是恢復住房消費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經過這幾天高層的持續吹風,房地產又被擺上了“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這時隔20年再次出現的表態,驚得萬科郁亮都直呼政策向好的力度、廣度“超預期”“超想象”。
確實,眼下樓市政策已經出現了兩個大轉向:
從抑制資產價格上漲為主的需求限制政策,轉向以鼓勵合理自住和改善住房需求為主的需求刺激政策;
以警惕房企杠桿率過高的融資限制政策,轉向以流動性支持和預期引導為主的融資便利政策。
說白了,就是以往的大部分限制政策,統統松綁,要大力釋放住房消費潛力。
因此,中財辦對房地產的重要性做了不厭其煩的強調:
房地產鏈條長、涉及面廣,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為7%左右,加上建筑業則占到14%;
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占地方綜合財力接近一半,占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6成,房地產貸款加上以房地產作押品的貸款,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9%。
這意味著,再次被賦予托起2023年經濟大盤重任的房地產,很有可能跟經濟出現同頻復蘇。
即樓市在明年一季度開始起量,二季度企穩和全面回暖——
這里全面回暖指的是,房價、銷售量、開發投資額和開工等全鏈條的下跌態勢都將得到控制。
這還是相對保守的衡量。經濟學人更是認為,今年暴增的中國居民存款高達十幾萬億,這種高儲蓄疊加樓市的供應緊張,甚至還能讓大城市房價迎來上漲。
畢竟,光是剛剛過去的11月,中國人就存下了2.5萬億。而現在的銀行,統共躺著居民存下的118萬億巨額現金。
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整個A股5000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也才87萬億元。
說明老百姓有錢,只是缺乏信心和足夠的預期進行消費。所以,接下來的一攬子政策,都旨在刺激消費,強化預期。
可預見的,到明年下半年,我們面臨的局面就是:供應減少、信心增加,以及貨幣寬松的局面。
在這個背景下,資產價格上漲就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當然,并不是所有資產都會上漲。
早在2020年,美國經濟學家就發現,疫情過后反而出現了“K型復蘇”的勢頭——
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以及不同人群從危機走向復蘇的過程中,出現了顯著的分化。
而這些分化,最后的落腳點,依舊是說爛了的“貧富分化”。
中國也不例外。
胡潤最新發布的《2022中國高凈值人群家族傳承報告》顯示,中國擁有千萬人民幣家庭凈資產的高凈值家庭規模達到206萬戶,較上年增加4萬戶。
有錢人變得更加有錢了!
不僅如此,當普通人還在苦惱10塊一個的抗原買不下手,炒到50一盒的布洛芬搶不到,苦惱自己“陽”了以至于沒法送外賣,有錢人已經在瘋狂買買買了——
報告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中國高凈值人群的消費價格總體上漲了6.5%,是十年來最高漲幅。
他們主要在買什么呢?
高端威士忌、紅酒和雪茄,上海、杭州的高端房產,以及奢侈配飾等。
事實上,過去一年,由于成本上漲、通貨膨脹、市場需求增大,以及大量收藏導致的貨源緊缺等因素,很多奢侈品都在瘋狂漲價。
這背后,就是有錢人在決定稀缺資源的價格上漲。
而這種階層的K型分化,已經逐步傳遞到房地產領域了。
先是房企大分化——
眼下,一些優質民企和國央企,不僅獲得大量低成本融資,還超額完成或基本完成2022年的銷售目標。
而有的房企,注定只能成為“風險房企”,沒錢沒市場,最終被迫出清。
再來是城市大分化——
據諸葛找房統計,11月底及12月初,杭州、北京、蘇州三個拍地城市的土地溢價率創年內新高。
其中,北京第四批次土地溢價率為10.02%,較三批次上升3.96個百分點,杭州第四批次溢價率為8.44%,較第三批次上升3.3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的土拍市場,還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房產大分化。
沒錯,未來樓市注定走向信貸和資格全面寬松——
光是今年以來,就有超過300省市(縣)出臺政策近千條,發布數量達到近年峰值,多地房貸利率達歷史低位。
而明年上半年,可能還會出現這些政策:
一二線限購松綁,不限購區域增加;
限貸進一步松動,尤其是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進一步下降;
房貸利率進一步下調,從特定城市享受4%的房貸利率拓展至城市無差別享受;
......
但這場放水,注定不會讓所有城市雨露均沾。
看看現在的結婚率和出生率吧!
聽聽小城市有房一族的聲量吧!
再想想石門縣那個喊話的書記“買了一套買兩套,買了兩套買三套”的殷切呼喚。
你就不難明白,現在的樓市“K型復蘇”,注定是一極香港化,一極鶴崗化的命運。
中產們,還在努力改善住房,買更大的戶型。
有錢人,還在爆買稀缺的豪宅。
今年前8月,深圳各價位段豪宅成交占比中,3000萬以上豪宅的成交占比,足足上升了10%。
今年截至11月,廣州的千萬豪宅新房成交也已經逼近去年全年,大有沖擊3000套的勢頭。
與此同時,廣州的剛需房倉增城房價,幾乎跌回5年前。最能跌的新塘,跌幅去到了20%。
其中巔峰時最高賣到4.3萬/㎡的碧桂園云頂項目,現在價格已經降到了2.3萬,近乎腰斬.......
圖源:樓市前線
在完全不缺房子的地方,難怪有業主即使半價賣房,也要急著套現離場。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很多城市出現了“鶴崗化”的現象。
即使是位于大灣區的佛山高明,也有機會8.8萬全款拿下一套房。
富庶的長三角,淮南市也有大量十萬以內就能拿下的房子。
“房價如蔥”的未來,已經開始殘酷地顯現了。
未來,這種分化還將愈演愈烈。對于普通人而言,千萬記?。?/p>
1.一線城市好產品是首選,必然迎來大漲,一般產品大概率普漲。
2.強二線城市的高端改善也將迎來大漲,弱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大跌。
3.不管是哪里,郊區、剛需扎堆的片區難以跟漲。
4.好產品的標準,是學區+品質+交通等多重因素下的綜合指標,而非學區等某一指標格外突出。
5.公寓商鋪和海景房等不好周轉的資產,全部大跌。
有錢人買房的思路,就是你買房保值甚至增值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