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轉瞬即逝,這一年對于共享電單車行業來說是優勝劣汰的一年,大眾熟知的哈啰、青桔、美團在“三分天下”的同時借技術升級改善服務質量,而無數中小品牌則在競爭中暴露出問題所在。
(資料圖)
一面是此前被曝沖刺IPO的松果出行遭約談,其他中小品牌屢見諸投訴平臺,另一面則是部分中小城市對共享電單車的繼續引入和規模優化。隨著疫情政策調整和“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良幣驅逐劣幣的格局愈發明顯。
業內人士指出,2022年是共享電單車行業較困難的一年,在疫情反復、玩家陡增、環境增壓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行業面臨總體訂單數量下降的情況,部分小品牌甚至出現日訂單存在腰斬、封零等情況。展望2023年,“清退”或將成為中小玩家的關鍵詞。
哈啰美團青桔“三分天下”格局穩定,全年融資僅約4起
從整個共享電單車市場看,哈啰、美團、青桔毋庸置疑位居行業頭部;緊隨其后的松果、人民、小溜占據腰部地位;芒果電單車、蜜果出行、筋斗云、拜米出行等則在縫隙中生存。
據《2021-2022年中國共享電單車市場及用戶行為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共享電單車用戶通常會選擇哈啰、美團和青桔這三個品牌的電單車出行。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就整體電單車投放格局而言,目前的行業市場高度集中,青桔、哈啰和美團三家企業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這三個品牌的電單車投放范圍是屬于全國性的,優勝于部分僅投放在少數地區的品牌。
共享電單車主要面向3-10公里的出行市場,單次價格相對網約車而言,比較實惠,但在面對公共交通時并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在沒有公共交通接駁的短途路段,共享電單車更加便捷、優惠。因此,在高頻出行距離2-5公里的大縣域中,共享電單車的發展更加可觀。
易觀此前研究數據顯示,超7成大縣域市場用戶日常使用共享電單車出行距離集中在2-5km。由于大縣域市場居民家庭用車中兩輪車擁有率較高,超七成用戶家里有自行車、電動車或摩托車,對兩輪車的使用習以為常,且多數家庭僅擁有1輛兩輪車,共享電單車出現后,用戶接納能力較強,整體行為遷移比較顯著。
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2022年共享電單車行業的相關融資僅發生4起,且集中于上半年。其中,小遛共享于1月份獲得來自寧波知識產權基金的A輪融資,融資金額未披露;小象助力車則于5月份獲得來自金準資本的A輪融資,融資金額2000萬人民幣。
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在資本層面上,共享電單車的吸引力已有限。對于中小電單車品牌,市場空間逐步萎縮,維系難度可見一斑。
共享電單車維系難度何在?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以“電單車”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投訴約15173條,其中多與共享電單車有關,內容多集中在押金退款困難、收費不合理、無序停堵塞通道等問題。
盡管早在2021年10月,支付寶與微信兩大平臺已要求入駐企業停止押金的收取,但因押金產生的遺留問題依舊給不少消費者添堵。
此外,《報告》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共享電單車用戶的使用痛點主要是找車困難以及還車不便,59.0%的用戶希望共享電單車增加投放量,53.2%的用戶希望提升續航能力;其次是,降低共享電單車的騎行費用、減少壞車數量和增加頭盔。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共享電單車的生產成本較高,因此,其具有投放量較低、還車區域限制較大、續航能力不足、費用較高等問題,共同制約著共享電單車的發展。
共享電單車是一個需要重資產、重技術、重運營“三重”投入的行業,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僅通過購買車輛及第三方技術方式進入市場的企業難免會遇到巨大的運營壓力。由此導致的車輛質量問題頻出,及后續維護難以跟上的頑疾便屢受詬病。
據了解,哈啰每年都會在冬季部分偏北方的城市對車輛(含電單車)進行定向保養,2022年已保養近15萬車輛單車,5萬電單車。同時,哈啰還推出“AI圖像還車技術”,采用深度學習算法和實時的AI視覺智能技術,實現精準定點和90°定向停車,目前已在浙江麗水、江蘇如皋等地落地應用。
哈啰方面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共享電單車是個隱性門檻很高的生意,這行需要長期的技術、人力、資源投入。各大中小品牌應當秉著為民服務的初心,創造出社會與公益價值,而不是一門心思賺快錢,急躁的心態往往容易造成更多社會資源浪費與用戶權益受損。
規范路上,“清退”成部分中小玩家的結局
2022年9月份,“松果”共享電單車出現超審批數量投放、無牌無證上路行駛以及在交通要塞和人員密集地大面積無序停放、堵塞通道、影響群眾出行和公路通行等不規范不文明現象。對此,相關市交通運輸局聯合公安、城管部門約談了松果公司并責令其限期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松果創始人兼CEO翟光龍曾公開表示,“松果出行已經實現規模盈利。”2021年4月,據媒體報道,松果出行計劃赴美上市,募資規模預計為3億美元。
然而,一年半的時間已經過去,有關松果出行上市的相關消息并沒有新進展。意欲闖關IPO的松果出行尚且如此,其他難以盈利的中小品牌日子恐怕更不好過。
不少地方政府在招投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標準與訴求,尚未中標企業的共享單車會面臨后續清退的結局。2022年5月,佛山市禪城區通過招標選定了哈啰、美團這兩家共享單車運營企業,未中標企業的共享單車后續將清退。
對于共享電單車行業來說,這早已不是新鮮事。2020年,長沙、成都、深圳等地紛紛對無牌共享電單車下發驅逐令,長沙的46萬輛共享電單車一夜之間被清退到僅剩6萬余輛還一度引發網友熱議。
這意味著,當企業的維系能力跟不上用戶對安全和品質的需求時,被清退也可能是一夜之間的事。
易觀分析汽車出行行業高級咨詢顧問江山美接受藍鯨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若想維持持續的運營能力和行業良性發展,除了資金投入外,共享電單車企業還需要選擇較好的細分賽道,比如選擇競爭力度相對較低的下沉市場會比進入已經是紅海的一二線城市更容易活下來。同時,需要注意公司現金流,不能盲目擴張,要盡量做到收支平衡。
數據顯示,2021年共享電單車行業總投放量為800萬輛,以每輛車4年全生命周期計算,整個行業在中和自身碳排放后,每年可進一步減碳100萬噸以上。如僅計算運營碳減排,共享電單車實際的減碳效應遠超這一數據。《共享電單車低碳報告》顯示,共享電單車全行業每年可減碳163.6萬噸。
據有關數據統計,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占中國終端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而共享電單車覆蓋了低碳型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兩個板塊,符合未來發展趨勢。
作為城市出行的剛需,數量日益壯大的兩輪電動車,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選項。這也讓共享電單車存在生存空間和可能,如何把握好政策機遇是相關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江山美認為,從機遇方面講,作為綠色出行、共享出行的典型代表,共享電單車在雙碳背景下可能迎來政策方面的鼓勵與支持。而共享電單車的挑戰更多是在于騎行安全、電池安全、用戶信息安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