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交替之際,一批風險股又開始蠢蠢欲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1月9日晚間公告提示多重風險之后,1月10日,已經連續5 個交易日觸及漲停的*ST中昌(600242.SH)止住了連漲趨勢。
公司發布的風險提示公告顯示,*ST中昌目前存在被終止上市、被立案調查、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見、商譽減值等多重風險。
無獨有偶,近日年報期降至,多個ST公司股價炒作氛圍濃郁。專家提示,需要投資者辨別警惕各類的“保殼”消息或動作下的真實動機、評估確定性,不可輕信“一面之詞”盲目參與。
風險股票“小動作”頻頻
近期,個別風險警示股票交易活躍。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有些公司存在重組、重整行為。
數據顯示,去年11月至1月10日,兩市已有超過30家公司發布重組、重整公告或取得相關進展,其中包括*ST博天、*ST雪萊、*ST方科等多家公司重整計劃實施完畢,*ST華源重組獲批復牌。
另一方面,市場熱點消息不斷。比如ST龍凈與紫金礦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ST大集成為“供銷社”概念龍頭、ST天潤新增“跨境電商”概念。
從去年11月至1月10日,多個交易日風險股票集體走強,如ST大集、ST熊貓等4只風險股票區間漲幅超過50%,ST泰禾、*ST西源等12只ST區間漲停數超過10個交易日。
但看似火熱的行情之下隱藏著“令人心驚”的大幅波動。近一年,Wind風險股票的波動率高達24%,遠高于滬深300指數的波動率。相關個股也呈現“急漲急跌”的交易現象,想從中獲利猶如“火中取栗”。
例如,ST曙光涉及頭部公司借殼傳聞,股價呈現過山車式的波動,嚴重背離基本面;ST洲際被媒體包裝為A股首支“脫口秀概念股”,交易日開盤漲停后由漲轉跌;*ST鵬博士公眾號發布的股價敏感事項對公司無實質影響,股價短暫上漲后持續下跌;*ST西源觸及多項退市指標,至今為止尚無任何改善經營情況的實質性進展,但去年以來,疊加多重預期,公司股價曾多次觸及異常波動,隨著風險提示公告中的預期“無實質性進展”,目前股價持續下跌。
頻繁炒作因素復雜
為何風險股票還能獲得資金青睞?
業內人士指出,風險股票炒作成因往往較為復雜,但基本面存在一定共性:大多業績薄弱、主業僵化,不少公司存在多重風險,其股價上漲往往無基本面支撐或者所謂經營改善的預期缺乏確定性。
該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從市場結構、驅動力等方面來看,風險股票炒作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流通市值往往較低,交易頻率不高,導致具有資金、信息等優勢的參與主體有一定操盤、控盤能力,使股價短期快速波動,極易引發炒作。其次是部分公司股價持續上漲的背后,也有主動迎合熱點、炒概念的動機,公司頻繁發布涉及熱點概念的利多公告,配合相關方進行炒作。
“另外就是散戶投資者占比較高,其交易占比達七成左右,追求短期財務效應而追逐市場題材熱點的心態容易被利用,部分游資或機構運用資金優勢拉漲炒作,中小投資者追漲殺跌?!痹撊耸空f。
雖然成因多樣,但不難發現,這類炒作“套路”具有高度相似性。
該人士指出,這些風險公司往往基本面乏善可陳,但給出市場的“預期”卻層出不窮。此外,此類炒作往往伴隨可能涉嫌虛假陳述或夸大性陳述,違背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原則,使得信息發布不規范、信息披露不公平,這背后,可能也伴隨著內幕交易問題,因此,不明情況、貿然參與的投資者往往會產生損失,需要審慎參與。
監管出手遏制投機炒作
此類現象一直是監管關注的重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近期上交所將整治對風險公司的投機炒作列為重點專項工作,針對上市公司、投資者等不同參與主體,主動采取措施。
記者注意到,近期上交所加強市場交易監管的動作頻頻。上交所官網市場運行情況例行發布顯示,2023年1月3日至2023年1月6日,上交所對*ST澤達、*ST紫晶、*ST凱樂、ST曙光等風險警示股票和天鵝股份等嚴重異常波動股票進行重點監控,對52起加劇市場波動、誤導投資者決策、影響交易秩序的異常交易行為及時采取了暫停投資者賬戶交易等監管措施,對29起拉抬打壓、虛假申報等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采取了書面警示等監管措施,對5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等進行專項核查。
同時,對于風險警示板公司發布的熱點概念等利多公告、消息等快速反應,及時發出函件,要求公司提示風險。
如ST曙光股價波動較大,與同期上證綜指偏離度較高,期間多次觸及股價異常波動標準,上交所要求公司全面自查公司在近期報刊、上證e互動、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發布的相關情況是否屬實,并要求公司及時披露有針對性的風險提示公告。前期輿情指向ST商城涉及籌劃開展半導體業務,公司披露風險提示公告,在公告中,公司充分提示五年四次籌劃重組均終止,無資產注入安排等風險,明確了市場預期。
針對涉及蹭熱點、炒概念的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行為,及信息披露不公平、風險提示不充分的違規行為,上交所亦嚴肅追責。如ST鵬博士半年內數次蹭熱點,風險提示不充分,上交所已對相關責任主體做出紀律處分決定。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對上市公司而言,需要在做好生產經營的同時,真實、準確、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向市場傳遞價值;中介機構需要真正發揮專業作用,加強價值投資、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宣傳,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對于投資者而言,參與風險警示板股票交易應認真閱讀公司發布的風險提示公告,謹慎判斷投資風險,理性參與投資。
“當然,市場監管者在堅決打擊二級市場交易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更多還需要用市場化的改革手段,持續深化股票市場供需機制、定價機制、多空交易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投機炒作的氛圍,促進市場生態的進化。”該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