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恒生指數微跌0.78%,反攻勢頭勇猛的港股遭遇回調。不過,拉長時間看,近三個月以來,恒生指數漲幅超30%,“含港量”高的基金凈值紛紛回血。
港股在大幅反彈后遭遇回調,市場上有人擔憂此后還能繼續漲嗎?
(資料圖)
港股主題基金回血
1月17日,恒生指數收跌,微跌0.78%。拉長時間看,本次港股反彈較為強勢。今年以來至1月17日,恒生指數漲9.08%,近三個月以來(2022年10月17日至2023年1月17日),恒生指數漲幅超30%。
隨著近期港股市場的強勢反彈,“含港量”成為基金業績的風向標。
近三個月以來(2022年10月17日至2023年1月16日),在全市場基金中,多只港股主題基金現身業績榜前二十。這之中,跟蹤港股互聯網板塊與醫藥板塊的ETF成為本次反彈的急先鋒。港股創新藥ETF、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等6只港股醫藥板塊ETF大漲超43%。嘉實港股互聯網產業核心資產A、港股通互聯網ETF等跟蹤港股互聯網的ETF產品漲超40%。
港股的火熱也“溫暖”了不少知名基金經理的業績。“頂流”基金經理張坤旗下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凈值漲超25%。據其2022年三季報,該基金重倉京東集團、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等港股上市的互聯網股票。
另一位知名基金經理丘棟榮掌舵的中庚價值領航混合近三個月也獲得近7%的收益。中庚價值領航混合的前十大重倉股中,港股占據五席。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四季度,中庚價值領航混合的港股倉位從三季度末41.26%上升至45.58%,他旗下的另一只產品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股票港股倉位也有所提升。
機構:港股市場有望繼續向上重估
對于近期港股市場的反彈,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分析指出,原因首先是港股此前出現超跌,近期的反彈是原有投資者進行補倉帶來的上漲。同時,國內經濟復蘇的力度預計會超預期,投資者信心回升,都助推了港股市場回暖,估值上升。
雖然不少機構都看好港股市場中長期投資價值,但港股的回調,讓有的投資者對港股接下來的走勢表示擔憂。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就在上周發布的一條朋友圈中說:“本周路演,我已經把‘港股彈性遠大于A股’的表述更新至‘港股彈性大于A股’。”
另一方面,也有機構表示樂觀。廣發港股通優質增長基金經理樊力謹介紹,港股市場作為典型的離岸市場,主要驅動因素包括兩個:一是國內經濟基本面,二是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2023年有望迎來分子端和分母端的共振改善,帶動港股市場向上重估。
他表示,國內經濟方面,隨著穩增長政策組合拳的陸續推出,預計高頻經濟增長指標將逐步筑底、企穩,從而帶動港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修復。流動性方面,美國經濟增長筑頂態勢明顯,通脹也在連續數月超預期后在10月第一次低于預期,2023年有望逐步結束加息周期,從而帶動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改善。
特色行業成掘金重點
互聯網、生物醫藥等港股市場最具特色的板塊,是基金經理們在港股市場掘金的主要方向。
“長期看,我們將持續關注在港股市場獨具特色的優勢性板塊,包括可選消費、醫療保健、高端制造、科技互聯網等。”樊力瑾表示,當前來看,他重點關注三個方面的機會:一是消費板塊,包括后疫情時代的消費,尋找市場份額擴張的消費品公司;二是生物醫藥板塊,重點關注具有更高的研發效率的創新藥、創新器械公司,具有更優秀商業模型的醫療服務公司;三是互聯網板塊。“從互聯網龍頭公司的盈利模型上看,廣告等收入貢獻較大的業務體現出明顯的順經濟周期特征,這些順周期的業務有望在經濟回暖的帶動下顯著修復。”樊力瑾分析道。
招商基金重點關注的四個板塊分別是:互聯網板塊、生物醫藥板塊、線下消費板塊和國企概念板塊。招商基金表示,部分優質的新經濟公司具備長期配置價值;創新藥的國際化在穩步推進,CXO行業景氣依然;隨著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線下消費的場景將逐漸提升,相關板塊或迎來業績修復的機會。此外,隨著國企改革推進,市場有望給予更好的確定性溢價,本身國企盈利穩定性高、市值大、估值低、分紅高,在震蕩市場中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