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數字標簽,萬億GDP意味著一座城市的經濟能級邁上新臺階。2006年以來,大多數年份均有新城市被貼上“萬億”標簽,但2022年,萬億俱樂部并未迎來新成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8千億-1萬億元GDP區間的“準萬億”俱樂部則熱鬧非凡,共有4個北方城市,2個南方城市。
常州、煙臺攜手邁過9500億元大關,離“萬億俱樂部”僅有一步之遙;唐山收獲8.1%的名義增長率,逼近9000億元門檻;大連、溫州兩地則突破8000億元,“準萬億”俱樂部迎來擴容。其中,大連雖然剛剛跨越8000億元為新成員,但其經濟體量與徐州(*按地理位置來看,徐州位于北方)的差距已縮小至30億元之內。
新春伊始,各地已卯力尋求“開門紅”。常州的新能源、煙臺的石化,兩座城市都手握核心產業,喊出2023年“沖刺萬億”的目標。若以2022年的增長計算,2023年兩地突圍成功應該無大問題,只是在晉級位次上仍保有懸念。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新能源之都”的十年布局
兔年首個工作日,常州市召開了“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
歷來重視“新春第一會”的常州,在會上正式發布了《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宣布打造引領長三角、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
位于江蘇南部的常州,被稱為“龍城”,曾是古時江南的核心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常州抓住了工業經濟調整發展的歷史契機,成為全國中小城市中“第一個崛起的工業城市”。1983年,在全國69個中等城市中,常州的人均工業產值、勞動生產率和財政收入總量均名列第一。
在21世紀初,常州卻因經濟轉型之困,昔日“工業明星”榮光不復,與蘇州、無錫的差距逐漸拉大。“蘇錫常”一度被戲稱為“蘇錫無常”,“龍城”的存在感逐漸降低,似乎只剩中華恐龍園的名聲在支撐。
但實際上,近十年來,悶頭做事的常州,已經捏住了一張王牌。
2013年,“蔚小理”尚未問世,常州已經大膽押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等零配件產業。這也讓常州在此后幾年內,陸續吸引北汽新能源、理想、比亞迪等車企建廠落戶。經過十年蓄力,目前常州市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已達97%。
根據《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常州位列全國第5,投資熱度全國第1。
2023年,常州在新能源產業上的發展勢頭并未減弱。在今年的“新春第一會”——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上,又有總投資超470億元的15個新能源重大產業項目簽約落產,加入“常州新能源軍團”。
常州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到2035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圖源: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以新能源制造作為增長點,常州以產業定力布局未來。面對各地急迫打造新能源產業的浪潮,常州已經掌握先發優勢。
2022年,常州GDP達9550.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三大新能源產業完成產值同比增長96.5%。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常州GDP總量目前位列全國第25,但人均GDP高居全國第7位。
新的一年,常州提出了“GDP增長5.5%”的目標。按此計算,常州在2023年突破萬億不成問題。
需要關注的是,從實際增速來看,常州3.5%的表現尚屬中規中矩,但新能源產業勢必成為常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已經成為共識。江西、福建等多個新能源大省也已經在GDP增速上收獲較快增長。常州新能源產業的支撐潛力,有望在未來進一步釋放。
根據國泰君安報告分析,2022年新能源車全產業鏈產值占GDP比重約1.6%,考慮到新能源車的高增長性,這一比重在未來會逐年提升,支柱性作用不斷加強。
煙臺猛增,尚待轉型
與常州的新年目標一致,山東煙臺也將2023年地區GDP增長目標定為5.5%,爭取突破萬億元大關。
2022年,煙臺市生產總值為9515.86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工業生產發揮壓艙石作用,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分行業看,37個行業大類中有22個行業實現增長,行業增長面為59.5%。
煙臺在2022年增長強勁,與常州的差距已經從2021年的326億元,縮小到34億元。在2023年反超常州,率先成為第25個“萬億之都”也并非不可能。
作為山東半島的中心城市,煙臺是2022年山東省內經濟增量最大的一個城市,超過青島和省會濟南。其增長的主要原因,也與山東增速領跑數個經濟大省的原因大致相同。
2022年,全球通脹疊加地緣沖突帶動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內蒙古、山西等以能源、化工為支柱產業的省份從中受益,實現高增長。山東雖在近年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戰略,但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冶煉依舊是其工業支柱產業,因此得以分一杯羹。
2017年,煙臺在山東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其傳統優勢產業主要在于高端化工新材料。在“2022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榜單”中,煙臺化工產業園石化利潤率單項排名第一。
煙臺化工產業園(圖源:煙臺化工產業園官方微博)
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煙臺將化工產業轉型作為重要抓手。據介紹,煙臺將著力推進綠色石化產業發展,5年內將形成4000億元以上投資、5000億元以上產值。
綠色轉型將推動煙臺走向高質量發展。但僅從2023年來看,能源價格的走勢,還是影響石化產業乃至煙臺整體經濟數據的關鍵要素。
“2023年整體能源價格還是會維持高位,但波動會比較大。這主要是由于俄烏沖突打亂了全球供應鏈,供給方面出了問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供應鏈的問題遲早是修復的,能源高價能維持多久是不確定的。對于煙臺這類資源型城市來說,今年應該還是較好的年份。但建議趁著經濟好的時候抓緊轉型,以避免之后失去轉型的主動性。”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煙臺的246項新舊動能轉換重點任務正在實施中,包括開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設行動,國家電投核能總部落戶等。在現代服務業的布局方面,煙臺在2022年實施金融賦能行動,同時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貨物吞吐量目前居全國沿海港口第八位。
大連有望趕超徐州
在2022年“準萬億俱樂部”的6名成員中,唐山與煙臺一樣,也嘗到了能源價格大漲的甜頭,在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90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7%,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7和0.9個百分點。
另一個“準萬億俱樂部”的成員——徐州的GDP在2022年達到8457.84億元,同比增長3.2%,其340億元的增量在這6個城市中是最低的。
雖為江蘇城市,但徐州從地理位置來看卻是北方城市,也是古時的“戰略要地”。1986年,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成立,系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但從目前來看,其實際推進共融效果有限。再者,隨著自身資源優勢淡化,蘇南城市的崛起,徐州同樣面臨著轉型的困境。
徐州增長不及預期,而大連有望實現對其的趕超。2022年,大連GDP首次邁上8000億元臺階,逼近徐州身后,與徐州的GDP總量差距僅有27億元。
在東北經濟整體較為低迷的2022年,大連逆勢增長,成為唯一一個GDP達到8000億元以上的東北城市,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增速也最快。
與煙臺一致,石化行業也是大連的支柱性產業。
大連長興島是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從重點行業看,2022年大連石化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0.5%,醫藥工業增加值增長7%,而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更是同比增長15.4%,高于全國8個百分點。
按照目前增速,大連在2025年前后突破萬億,或許沒有懸念。從大連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23年,新機場、大船、大石化將是大連的重點項目,全年謀劃儲備推進重大項目3600個,并加快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準萬億級海洋食品產業集群。
大連星海灣(圖源:圖蟲創意)
首次躋身萬億后備軍的還有浙江城市溫州。曾憑借“溫州模式”迅速崛起的溫州,與杭州、寧波形成浙江的“鐵三角”。去年,溫州GDP達到8029.8億元,同比增長3.7%。
早在2020年年底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中,溫州就提出五年內力爭邁上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如今,溫州正著力打造“制造業為基石、數字經濟為引擎、平臺項目為抓手、農業發展為基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溫州計劃推進380個以上引領性、支撐性重大項目,確保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以上。招引“高大上、鏈群配”項目,落地“500 強”等高質量項目30個以上,招引單體制造業項目超10億元30個、超百億元3個以上。推行拿地即開工等模式,力爭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8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