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2月13日 “美國俄亥俄州致命化學物泄露”事件曝光,對于該事件的相關危害性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財聯社此前報道就指出在該事件中大量燃燒可能產生的化學物二噁英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化學物之一,而要處理干凈更是令人頭疼。
大量動物死亡、水道中發現了死魚、居民感到眼睛灼痛……種種描述令人毛骨悚然,更有網友表示“這是切爾諾貝利2.0事件”,然而,更令人擔心的是,俄亥俄州也是美國重要的農產品產地,盛產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也是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地之一。
(資料圖)
根據資料顯示,俄亥俄的大豆和玉米產量在美國占比相對較高,尤其是大豆產量占比6.2%,在各州中排第6位,玉米產量占比4.3%,排第8位,農林牧漁業占比2.6%,排第12位。同時該州也是大豆的出口地區,大豆出口量約占全美的6%,占全球出口量約2%,每年該州的大豆產出有50%以上用于出口,其中有三成出口銷往我國,該占比也意味著中國是俄亥俄州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地。
泄漏化學物對農產品危害究竟有多大?
“鹵素化合物本身危害潛在性就比較大,屬于致癌物質,此次泄露的氯乙烯就是其中一種”,國內知名化工制品公司盛虹集團研究部向財聯社表示,氯乙烯工業上主要用作聚氯乙烯的生產,常溫下是氣體,但此次事件中罐內物為液體存在,說明濃度與量都非常大,按我國MSDS(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的說明是有標準泄露處理流程的,然而美國此次直接燃燒并不是較好的處理流程,正常情況應該挖坑掩埋并將泄露物包裹起來,同時大量用水稀釋。
按照如此說法,美國此次的泄露似乎已對當地的農作物造成了污染,大豆、玉米、干草、燕麥可能將大量減產。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理事姜冰就表示,這次化學物品泄露可能會對耕地土壤、氣候造成影響,現在要看當地恢復情況,如果說恢復期沒有采取一些補救的措施,那么可能會對當地牧草產量和質量產生一定影響,此次事件也會造成酸雨現象,這都給后期帶來了一定隱患。
除了大豆外,當地的苜蓿、燕麥等干草產量在美國也位居前列,而中國又有近7成進口來源于美國,在2022年中國進口苜蓿干草累計178.77萬噸,同比增0.4%,主要來自于美國。有業內人士預計,不排除相關事件造成干草苜蓿、燕麥進口價格上漲。
“但是此次美國的解決方式非常簡單粗暴,選擇了直接燃燒,這會導致后續產生酸雨”,盛虹集團研究部表示,酸雨過后會導致土地酸化,生物異變,污染水源等,而如果在燃燒過程中屬于不完全燃燒的話,那會更麻煩,將會生成二噁英,二噁英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化學物質之一,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致癌性特別高,且是不可自然降解的物質,是有可能未來長時間存留在事發地附近的。所以對于整體的危害性有多大,后續還要通過氣象學測云層,測空氣質量,河流土壤等等來判斷。
較難自然降解,生態系統傷害不可逆!
針對環境的修復問題,財聯社還聯系了東方國際集團上海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工程師嚴逸凱博士,他表示,氯乙烯泄露到環境受體中,將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功能喪失,地下水飲用功能喪失等危害。氯乙烯較難自然降解,會通過進一步遷移和富集等作用,在各環境介質中擴散。最終將通過呼吸攝入、蒸汽接觸和飲用等暴露途徑危害人體。
上海也有修復氯乙烯的項目,但都是非常小的量,屬可控范圍。嚴博士進一步表示,氯乙烯為重非水相液體(DNAPLs),即難溶于水,密度又比水大的液體。一旦泄露到土壤中,由于重力作用,將在土壤包氣帶中迅速遷移,最終在隔水層頂板區域形成DNAPLs池,極大地增加修復難度。根據國內相關項目及工程案例,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費用可能需要達到1000-2000元/立方。且修復周期達到數年之久,即使將該類污染物修復至環境標準,也極難修復至環境基線,其對生態系統、土壤、地下水、生物種群和生態服務功能等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多家機構解讀事件對國內大宗商品短期影響較小
昨日,多家研究機構發布報告解析此事件對國內商品的影響。廣發期貨發展研究中心表示,當前該地區大豆、玉米等作物都已經收獲,美國處于銷售期,估計對當季大豆、玉米難產生影響;而當地冬小麥處于生長期,畜禽養殖業估計會受到一些影響。美國主要農作物4—6月份迎來種植期,如大范圍污染水源和土地,將會影響美國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從相關的報道來看,受影響的區域不大,與俄亥俄州相鄰的州基本沒有受到波及,至于影響耕地和水源的問題,美國很多機構表示空氣和水質安全,可以繼續跟蹤。
研報還進一步指出,至今事件發生已經有10余天,美國農產品盤面表現平淡,市場未對這個題材進行交易,美豆和玉米盤面主要在關注南美農作物生長收獲情況,短期直接從盤面來看是沒有什么影響,至于長期影響則需要繼續跟蹤。
中信期貨研究院今早也發布研報指出,截至2月2日美豆出口已經完成69%,且俄亥俄州大豆出口量僅占美豆出口量的7.1%,故泄露事件對美豆出口影響較小。對美豆新作播種的影響,則要在美豆種植季節5月前后開始。此事件中的泄露物氯乙烯熔點為-154℃,沸點為-13℃,經過兩個半月的揮發和人為處理,預計對美豆播種影響較小。當地美豆播種進度和出芽率、結莢率等指標可以作為監測指標以跟蹤后續進展。
在玉米方面,上述研報表示2022年俄亥俄玉米產量約為1510萬噸,收割工作已于2022年11月份完成95%以上。由于俄亥俄州玉米產量比重僅4%,泄露污染對于2022年產的玉米出口相對有限,美國農產品市場基本未對此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