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1158萬人,疫情中的大學歲月,在這些年輕的生命中印下持久而深刻的痕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視覺中國
文 | 《財經》實習記者 李騫
編輯 | 王延春
2022年7月到9月,吉林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大四學生溫淼前前后后投了200多份簡歷。三個月內,查招聘信息、投簡歷和面試幾乎構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不少簡歷在按下郵件發送鍵后石沉大海。溫淼告訴《財經》記者,有面試的話就準備面試,沒有面試就繼續找。彼時,防疫形勢嚴峻,無法自由進出校園,面試幾乎全以線上方式進行,她甚至試過頂著陌生人的目光,在走廊里做線上演講。
直到2022年10月,溫淼終于確定下一家浙江金華企業的工作機會。一切塵埃落定后,溫淼回頭看,自己或許沒有必要那么焦慮。
作為2019年秋天入學的大學生,溫淼在大一下學期便趕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溫淼一樣,新冠一代的大學生們,日常三件套成了“口罩、居家、網課”。
三年中,新冠疫情以超乎想象的力量介入溫淼與同齡人學習、生活、娛樂、實習、就業甚至人際關系的邊邊角角。終于在2023年1月,各地對新冠的防控級別調整為“乙類乙管”。三年大疫尾聲漸近,這批大學生也迎來了他們的畢業季。
教育部預測,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1158萬人,再次突破紀錄。疫情中的大學青春歲月,或許在這些年輕的生命中印下持久而深刻的痕跡。
秋招,二本生難
眼見畢業已經開啟倒計時,宋子星至今還沒拿到offer(入職邀請)。
當下,她是重慶科技學院的大四學生,專業人力資源管理。2022年下半年,對于二本學生而言,市場上工作實在不太好找。宋子星坦言,2022年秋招很受挫。
每年9月到11月,通常是知名企業發布招聘信息、面試、聘用應屆生作為儲備人才的黃金時間段。往年秋招,會有大批企業進入高校宣講招聘。但是2022年秋季,全國防疫形勢嚴峻,高校學生很難自由進出學校,更別提企業人員。
“疫情對線上面試的影響不太大。但問題在于,比較知名的企業只采用線上面試方式,像我這樣普通二本的學生很少能得到線上面試的機會,可能在簡歷環節就被刷掉了。”宋子星告訴《財經》記者,往年秋招學生可以現場投遞簡歷。很多在學歷、實習經驗方面沒有優勢的同學,至少還能拿到一次線下面試機會。
宋子星參加線下宣講會。圖/受訪者提供
實際上,院校背景是用人單位的重要考慮因素。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雙一流院校畢業生的簽約率為32.9%,普通本科畢業生和專科院校畢業生的簽約率分別為12.5%和13.3%,雙一流院校的就業優勢明顯。
2022年秋招,許多企業選擇安排三輪面試,包括線上面試和線下面試。宋子星發現,如果開頭的線上面試輪不到,后面的線下面試就沒有機會,這導致秋招結束后,很多人還是“零Offer”的狀態。疫情之下,企業對于應屆生的需求就更少了。脈脈發布的《搶灘數字時代·人才遷徙報告》顯示,2022年,企業招聘總職位量同比減少21.67%。
2022年疫情反復,企業經營遭受沖擊,全國青年失業率(16歲-24歲)在7月創下19.9%的新高。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三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東北城市降幅高達28%;而供給方面,各個區域的求職人數均同比大幅上漲。
更何況,這輪秋招開始前,宋子星還完全不了解招聘流程。面試過程中,宋子星注意到,企業普遍很重視專業實踐經歷,這恰好是她的弱項所在。宋子星計劃,抓緊完成手頭實習,希望在2023年的春招中具備更多優勢。
相較于宋子星,一本院校學生溫淼在2022年7月底就已經開始為秋招做準備。開始求職時,秋招第一批招聘已經結束;到8月底,互聯網公司不怎么收簡歷了;9月、10月就主要是實體企業了。“身邊有人簽得更早,工資又更高,相比之下就會很著急;處于一直面試、復盤、再面試的過程中,沒辦法不焦慮。”溫淼說。
溫淼不認為新冠疫情對找工作有太大的影響,比如很多互聯網企業雖然不進行線下面試,但線上面試也方便。不過,她也表示,校招宣講-收簡歷-面試的效率會更高。“國企的網上面試流程真的很慢。國企我投得并不多,就是因為太慢了”。
和同學一起參與校招的氛圍也很重要。溫淼說,沒有氛圍,大家可能會比較懶散,不會很著急地去找工作。“如果是自己準備的話,其實很需要動力的”。那陣子,新冠疫情讓全國人員流動停滯。有時,溫淼會覺得生活慢得難以適應。現在忙起來,她一天要應對三場面試,“還是挺開心的”。
在學校準備線上面試,找到合適的場所也不容易。無奈之下,溫淼只好來到教學樓的走廊。對面的女生理解地戴上耳機,溫淼硬著頭皮對著攝像頭即興演講起來。
線上面試也會遇到無領導小組形式。不認識的人各自坐在電腦、手機的一端,東一句、西一句。溫淼覺得網上討論非常混亂,“可能連誰在說話都沒聽清”。
不負一番努力,溫淼終于在去年10月收到四份offer。權衡下,她選擇了浙江金華一家新能源企業。今年7月,溫淼將正式成為“社會人”。對于未來的新生活,她還沒有任何實感,只是笑著告訴記者,如果吃得慣,可能就會選擇在那邊發展。
瞌睡的網課與受限的實習
這一代學生,受困于新冠疫情、外出不便等因素,臨近畢業才發現實踐經歷不足的,不止宋子星。58同城發布的《2022中國大學生就業趨勢調研報告》顯示,近八成的畢業生只有一段實習經歷,專科院校畢業生無實習經驗比例高達22%。
陳楠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的大四學生。按常理,醫學生的許多課程需要到醫院的門診或者病房上課,接觸病人、觀摩醫生開藥方、做治療,所謂“臨床”。諸如影像診斷學,原本應該安排上手學習拍攝X光片、使用B超機器等等,上網課后,老師只能播放視頻替代。遠程抽象的講解形式經常讓陳楠感到意興闌珊。
很多時候,陳楠在“半夢半醒”中聽課。中醫內科學,聽老師線上講一些基礎知識,聽著聽著就能睡著。那節課的老師恰好不怎么提問,同學們都能放心睡覺。
上網課后,手法練習也受限。原先的按摩推拿學課,陳楠和同學兩人一組,彼此做模特,互相練習,老師隨時能夠指導;線上授課時,沒有臨時同伴可以輔助練習,陳楠只能靠揣摩體會。陳楠遺憾的是,只有做了,老師才能看到做得對不對。
“現在面對別人時,我很難覺得自己是個醫生。因為缺乏在醫院的鍛煉,對醫院沒那么熟悉。”陳楠說,雖然臨床實踐機會少,她也想方設法找練習機會。現在如果宿舍室友感覺不舒服,她們就給彼此扎針;在家,她也會通過扎針、推拿來緩解父母身體的不適。陳楠覺得,之后還得多花一點時間去醫院實習,補上短板。
其他專業上網課,也容易走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的大四學生張笑妍告訴《財經》記者,每周二的網課一度從早上到晚10點,這成了她微信聊天最多的一天。她甚至收到過好友上網課打瞌睡時誤發過來的微信信息。
疫情之前,張笑妍也曾前往光明日報、知乎參觀學習;疫情暴發后,這樣的機會幾乎再沒有。難得有前往雄安新區的社會實踐計劃,最終擱淺。“對于一個真正的新聞人來說,實踐經驗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
另一位中國人民大學大四學生胡涂涂雖然申請了實習,但工作實踐也受到一些影響。他的專業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實習任務與投資密切相關,需要前往各地考察項目,而疫情期間,跨地區的考察非常受限。胡涂涂曾前往上海臨港新區參訪港口和企業。去上海,經歷了兩天兩檢;回北京,隔離了八天。疫情之下,硬科技行業的研發、生產進度滯后,也影響到原定的投資、融資和交付等進度。
港口上堆積的集裝箱。圖/受訪者提供
疫情中的不確定性,讓胡涂涂傾向于保持現狀,而非大膽嘗試。學生通常會選擇三個月左右更換一次實習工作,而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實習了八個月。他認為,在更大的不確定性面前,大家往往會變得更加保守和謹慎,避免讓自己陷入風險。
這種求穩的心態也體現在宏觀數據上。《2022中國大學生就業趨勢調研報告》顯示,央企國企是畢業生首選的企業類型,2023屆占比高達42%;其次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2023屆占比為37%。而同時,私企和外企的占比在逐年縮小。
疫情之下,學校和公司進出規定很嚴格,實習也變得更加枯燥。胡涂涂實習的公司位于望京,進入大樓需要48小時內核酸報告,有時又變為24小時內核酸報告;疫情嚴峻時,學校也會關閉以實習為由的進出校申請。出行困難重重,他只好線上辦公。和長達2.5小時的通勤時間相比,隨時待命的線上工作并沒有更輕松。
難得放風的考研時光
實習、工作并不是2023屆大學生的唯一出路。讀研究生、升學,是另一條出路。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人。就業壓力成為考生選擇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考生因為就業壓力大,希望增強就業競爭力而選擇考研。
關河是西南大學會計學專業的大四學生,她最開始決定考研,就是為了逃避工作。大三上學期結束后,關河基本完成了所有的專業課程。突然憑空出現一大把的空閑時間,她還有點不知所措。考慮到自己難以適應職場環境,她決定嘗試考研。
但考研同樣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根據考研機構預測的數據,2022年考研錄取人數總計在120萬左右,錄取率為26.2%。就業壓力增加,考研的難度在上升。
2022年5月,關河開始備考。她沒有報輔導班,而是自己搜集資料、購買教材,跟著不同的老師學習。每學完一本書后,需要進入加強階段的學習,又需要重新選擇一個老師。關河告訴記者,每一次選擇都會讓她焦慮一次,始終靜不下心。
關河的室友都是會計專業,雖然她們準備的科目大致相同,但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親密交流。關河的情緒起伏也很大——英語閱讀題正確率高,就能“比較開心”。當她發現以前不會做的題目現在還是不會時,開心的情緒立馬就煙消云散了。
疫情沒那么嚴重的時候,至少學習到夜晚,室友們還會一同前往超市采購生活物資,稍稍松口氣。關河記得,2022年10月的一天,大家還難得地去咖啡店喝了趟咖啡。聊天時,陽光從窗外灑進來,精致的拉花擺在眼前,是來之不易的短暫快樂時刻。
但隨著疫情愈發嚴重起來,學校長時間的封控管理開始讓她感覺“看不見天日”。2022年10月,關河還能在兩天一次的核酸時間去操場短暫放風。但進入11月,重慶的疫情愈發嚴重,宿舍樓進行封樓管理。那個時候起,她的心理防線開始逐漸崩潰。
2022年12月,被陽性室友傳染病毒成為壓垮關河的最后一根稻草。身體不適、擔憂二次感染,讓她連“就算考得很差,無論如何要看一眼試題”的念頭也徹底放棄了。自然而然地,在備考六個月之后,關河放棄了考研,選擇畢業參加工作。
這樣的情緒也并非個例。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亞洲區域合作專項支持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11.04%的中國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0.49%的大學生出現焦慮癥狀,34.19%的學生出現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結論表明,大學生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比較敏感,負性情緒發生率明顯高于疫情發生前,尤其多見于女性。
現在,關河決定大膽走入職場。“我腦海中的構想和現實肯定有很大差距,更大的可能性是我向社會妥協,”關河笑著對記者說,“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這個點。”
相較于千辛萬苦的考研,保研的心路歷程似乎可以輕松不少。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推免生招生比例雖然未出現明顯增長,但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2022年6月,張笑妍開始申請保研。她最初報名了復旦大學的夏令營,由于準備不足很快放棄了復試。此后,她又報名了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的夏令營。疫情期間,她在家完成了備考、筆試和面試。和朋友的口語練習是她備考的一部分。正式面試前,張笑妍每晚都會和好朋友模擬英文面試,相互提問、回答、補漏。張笑妍認為,這種方式對她幫助很大。
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的面試都以線上方式進行。面試時,四周安靜得張笑妍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盡管候場時間比原定時間更長,也出現了一些技術問題,但好在沒有抽到更難的題目。面試結束后,她終于長舒了一口氣。人大的擬錄取通知隨之而來。
留下的,失去的
大學生活,雖然因為新冠疫情陡增不便,但也留下了許多快樂瞬間。
大學四年,關河去了兩趟海南,都是奔赴同一位歌手的演唱會。第一趟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尚未暴發。買到演唱會票后,關河慢慢規劃行程,通過打暑假工順利賺到了往返機票錢。第二趟,卻要沖動許多——疫情之下,必須得到學院和學校的審批才能請假出校。她中午洗了個頭就沖向機場,夜晚便飛到海口。這趟旅程瞞著父母,演唱會上大家還戴著口罩,但是想起來,這份快樂尤為難得。
2022年演唱會現場。圖/受訪者提供
對于張笑妍而言,疫情也帶來了難得的親密時光。她有很長的時間和家人們相處,無論感染、康復,親人始終互相照顧、陪伴。許多時候,不能出校門,她便和朋友們探索學校食堂、點外賣、打羽毛球、游泳、跑步。這些普通而溫馨的小事,愈發珍貴起來。“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至少我們還待在一起。”張笑妍想了想說。
2022年11月,北京疫情形勢變得緊張,張笑妍和朋友們已有一個月沒出過校門了。那段時間,正值校園里金黃的銀杏葉落滿樹林。不知是誰在樹枝上掛了一塊路標,上面寫著“我在人大很想你”。這點小小的浪漫也足夠讓她們感到快樂。
人大銀杏樹林里的路標。圖/受訪者提供
“不管身在何處,都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也算是做了很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做了很多上高中時希望大學能做的事情。”張笑妍笑著說,大學沒有什么遺憾。
大學四年,宋子星好像被困在了原地。在她看來,相較于上一輩人,這一代人的視野更加廣闊,更容易看到外面的世界,而疫情防控讓大家生活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這會讓我們有一種落差,產生對現實的無力感”。
一直想去海邊旅行,但是幾乎四年都沒有踏出學校的舒適圈。宋子星說,大學四年應是她人生中能擁有的最長的一段自由的時間。不巧的是,新冠疫情幾乎貫穿了她的大學生活。“疫情中,沒能享受一段美好的大學時光,想起來非常遺憾”。倘若有機會,希望提前結束實習,在工作前空出一個月去旅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溫淼、胡涂涂、關河、宋子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