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冊制改革落地,主板網上打新規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規則發現,不少變化都將影響到投資者的網上打新。本次改革,將滬市主板網上投資者新股申購單位由1000股調整為500股,與科創板、深市保持一致。與此同時,還調低了主板新股申購市值要求,從10000元調低至5000元。此舉或會導致中簽率提高。
(資料圖片)
另外,滬深主板還適度調低了網下新股向網上回撥的比例,也就是適度減少網上新股的發行量。此舉或可以減少棄購行為的發生。另外,主板新股上市前5日不設漲跌幅,定價更加市場化等變化也將深刻影響投資者的打新收益。
據了解,這一系列變化的具體生效時間,是首只主板注冊制新股的上市時間。2月10日,中國結算公布2023年首份的市場數據指標,其中新增投資者數量錄得84.48萬,環比增長18.59%,至此,A股股民數量已達到2.13億。
滬市主板中一簽調整為500股
本次全面注冊制改革之前,深市、滬市科創板網上投資者打新申購單位均為500股一簽,但滬市主板的申購單位為1000股一簽。
上交所2月17日發布的《上海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上發行實施細則(2023年修訂)》(簡稱《實施細則》)中,對網上發行申購單位進行了調整,將主板網上投資者新股申購單位由1000股調整為500股,與科創板、深市保持一致。與此同時,還調低了主板新股申購市值要求。改革前,10000元市值可申購一個申購單位,新規落地后,一個申購單位的市值要求調低至5000元。不過,參與滬市新股申購的市值門檻仍然保持為10000元。
資深投行人士表示,將主板網上投資者新股申購單位由1000股調整為500股之后,滬市主板新股的中簽率會提高一點,雖然中簽率的略微提高沒有顯著意義,但未來滬市主板中簽的人數會增加一些,如果新股沒破發,就有一定的普惠意義。
另一方面,也有營業部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降低單個申購單位的股數,在新股出現破發狀況時,也能一定程度上減少投資者的損失。
適度調低網下向網上回撥比例
深交所在答券商中國記者問中表示,征求意見后,吸收采納合理可行的意見建議36條,其中回應了相關主體關注相對集中的問題。如優化發行承銷定價配售機制,當主板發行網上申購倍數較高時,繼續保持新股發行整體向網上投資者傾斜,同時適度調低網下向網上回撥比例,平衡不同投資者合理訴求。
上交所在申購配售方面明確,在網上申購倍數較高時,在確保較大比例新股向網上投資者發行基礎上,將主板回撥后比例上限從90%調至80%。
業內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調低網下向網上的回撥比例,其實就是適度減少在網上發行的新股數量。此舉或有利于減少網上棄購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其實即便現在主板回撥調低了一點,但是相對于創業板、科創板而言,主板網上發行的占比仍然高出不少。
上市前5日不設漲跌幅
本次全面注冊制改革,還優化主板交易制度: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上市后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價格漲跌幅限制。之后的漲跌幅限制仍然為10%。此前,主板的股票上市首日漲跌幅限制為44%。
某頭部券商營業部負責人表示:“這也就意味著,主板新股不會再出現連續一字板的情況,對于打新股的投資者而言,中簽之后如何交易成了一個新的問題。投資者需要對自己的交易策略進行完善。”
定價更加市場化
滬深交易所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調整優化了主板發行定價、配售相關機制。
在定價機制方面,明確了主板新股發行價格、規模主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決定。發行規模較小的企業,繼續保留直接定價,新增定價參考上限。進一步完善詢價定價,優化網下投資者填報價格、最高報價剔除比例上限、報價信息披露、定價參考值、發布投資風險特別公告等機制。明確可以對網下發行采取搖號限售或比例限售,進一步加大網下投資者報價約束。
新股詢價定價機制完善之后,意味著23倍發行市盈率隱性紅線將退出歷史舞臺。而這對于打新的投資者而言,也代表著新股的破發概率將會增大。此前,主板新股定價因為有23倍市盈率的紅線,出現破發的情況極少。而已經實行市場化定價的科創板、創業板破發的現象就比較常見。
“市場化的定價要求投資者不能再無腦打新,需要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對投資者自身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某頭部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