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國家跟隨美國對俄實施多輪制裁。俄產能源遭到波及,繼而引發了多輪全球范圍內的原油價格大幅波動。俄羅斯原油的“被迫”退出究竟如何影響了全球能源市場?全球原油市場供需又將走向何方?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董秀成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俄烏沖突爆發之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其中對國際原油貿易影響最大的當屬對俄羅斯實施的石油禁運措施,后續西方國家又對俄羅斯石油出口實施了限價措施,一時對俄羅斯原油貿易產生了重大沖擊。
董秀成表示,對俄實施制裁的西方國家初期預計俄羅斯可能出現大規模石油減產,認為這一舉措將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出現嚴重供不應求,并同多次呼吁“歐佩克+”組織國家快速增產,以期達到西方跨國能源公司控制油價的目的。但從實際上看,“歐佩克+”組織并未順從西方國家的意志,采取了不增產的態度,以確保產油國自身利益,這也讓歐美大型跨國能源企業無法按照政府意志對油價進行操控。
不僅如此,面對西方國家的制裁,俄羅斯也不甘示弱,采取了多重反制措施。“過去一年里,俄羅斯采取積極反制措施,比如停止向不友好國家出口石油、采取低價折扣方式向沒有對其實施制裁的國家出口石油、石油貿易采取非美元和非歐元結算等,”董秀成表示,“最終結果來看,俄羅斯石油出口流向發生了改變,目標市場由西向東轉移。目前,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石油量已經很小,而出口到亞洲地區的石油量逐漸提高。”
董秀成進一步表示,從全球石油貿易走向來看,由于俄羅斯出口至亞洲的石油量增長,亞洲國家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規模出現縮減,同時,中東產油國家增加了對歐洲的石油出口量,亞洲某些進口商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之后,也可能采取某些變通方式,比如與其他原油進行調和之后再轉賣到歐洲,從中賺取差額。實質上,歐洲石油進口商最終承擔了更高的價格和成本。
根據俄羅斯官方宣布的數據來看,俄烏沖突爆發連帶西方制裁之后,俄羅斯原油產量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下降幅度很小。在董秀成看來,俄烏沖突的爆發實際上并未對俄羅斯原油在全球石油貿易中的市場份額造成明顯打擊,反而推高了對俄實施實施制裁國家的用能成本。
對于未來全球石油市場走勢,董秀成表示,全球原油市場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可能仍然處于偏緊平衡的狀態,但是從長期趨勢來看,原油需求可能一步步被可再生能源替代。
一方面,從短期來看,包括石油在內的化石能源還將在全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原油還將在較長時間內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交通運輸行業逐漸轉型的過程中,燃油汽車的應用仍將在市場上持續較長時間。
另一方面,從中長期來看,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的推動下,包括石油在內的化石燃料需求則可能逐步被低碳能源替代。董秀成指出,以歐洲為例,通過這次重大地緣政治事件,歐洲基本上形成了共識,即必須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包括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目前,盡管不能確定歐洲能源危機已經解除,但總體上能源運行好于預期。從長遠來看,歐洲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在保證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轉型步伐,逐漸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
同時,董秀成進一步指出,影響全球油價的因素頗為復雜,俄烏沖突動態、“歐佩克+”組織的政策取向、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等因素綜合作用下,短期來看,國際油價可能還將在高位震蕩,不過很難再度出現去年暴漲的大趨勢。(文丨本報記者 李麗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