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鳳凰網財經訊 (記者:張雅欣)3月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京舉辦,本屆論壇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參與“修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單元上發表演講。黃奇帆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后迎來一個新的紅利——這就是我們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黃奇帆進一步解釋稱,“單一市場是指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他認為,中國這種單一大市場的優勢是世界獨有的。
對于這種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黃奇帆認為首先體現在“規模經濟”的成本攤薄效應。“進入中國市場的制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
“一是研發成本。二是固定資產投資成本。三是采購成本。四是人力成本。五是物流成本。六是市場開拓成本。一般來說,規模經濟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影響到整個制造業成本,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30%—40%左右,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黃奇帆認為,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仍將是影響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黃奇帆認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還體現在“引力場”效應和“大海”效應兩方面。
對于“引力場”效應,黃奇帆解釋稱,從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超大規模的本國消費市場和超大規模的進口貿易量。從生產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市場分工可以更加深化,有利于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甚至各工序之間都可以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產業鏈集群。從時間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供給和需求互促共生現象將會十分顯著。不僅需求端在不斷的更新升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去“供給”;而且由于作為供給端的生產本身具有“學習效應”,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也就是說“供給”也在創造“需求”。二者互相促進,相互吸引。
而對于“大海”效應,黃奇帆認為,“大海”就是指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與小國經濟不同,在面臨外部沖擊時,超大規模市場可以讓本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循環余地,具有更強的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一般的‘狂風驟雨’無法掀翻這個‘大海’。對企業來講,對基本面的預期十分重要。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穩定。”
演講最后,黃奇帆總結認為,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仍將是影響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重要因素。而從產地銷、銷地產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