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有網絡平臺爆出國泰航空空乘人員歧視非英語旅客的錄音,錄音中空乘人員用英語和粵語抱怨要毛毯的乘客英文差。該錄音很快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自曝類似經歷。
國泰航空由此陷入輿論風暴,公司股價接連下跌。
國泰航空是中國香港最大的基地航空公司,前三大股東分別為英國太古股份、中國國航和卡塔爾航空。在香港機場占有50%以上的座位份額。
2022年年報顯示,國泰航空67.51%的營業收入來自中國香港、臺灣及內地。此外,從國泰航空過往18年的財務數據看,除疫情影響以外,其他時間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收入都實現翻倍——從2005年的203億港元增長最高到2018年的570億港元。
不過,針對目前航空業供給短缺的現狀,招商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郭圓濤認為,此次事件不會明顯提高空乘率。
目前國泰航空解聘涉事員工,高層接連致歉,香港政府官員紛紛強調提高行業服務質量,中國內地各界持續熱議。針對負面輿論對上市公司發展的影響,中國深度財經聯合鳳凰網發起的調查顯示,36%的網友認為,性質極其惡劣的事件會給公司帶來持續影響;27%的網友表示如果事件很快化解,拖累就難以持續,27%的網友則強調后續整治成效很關鍵;還有10%的網友認為難以判斷。
另一方面,國泰航空面臨的困境是,其主要客源依賴從香港中轉乘坐長途國際航線的旅客,但近年來遠程洲際客源逐漸被分流,公司業績壓力大增,受新冠疫情重創,2020年至2022年合計虧損超過336億港元。2022年的載客規模更縮水九成。
為了節約開支,國泰航空曾進行人員優化,2022年底,公司人員降至2.12萬名,相比3年前減少了0.61萬名。期間雖然有香港政府的大力支持,國泰航空依然難以扭轉虧損局勢。
其實,國泰航空也一直在拓展業務,涉及旅游、購物、餐飲、身心健旅以及支付等領域。
交銀施羅德基金策略分析師馬韜分析說,未來企業各條線你業務的發展前景,取決于此次事件能否平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