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道
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信心”成為了國家統計局發布會上的高頻詞匯,有說法認為,國家統計局發布會“主打一個信心輸出”。
對此說法,5月2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第三屆中國新聞發言人論壇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信心’不是統計局發言人的主觀認為,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就擺在這里,是基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都是下降的,中國則是主要經濟當中唯一實現增長,這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付凌暉分析,從供給能力來說,面對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阻斷、面臨短缺問題,疫情之初,我國口罩、呼吸機的生產能力都不夠,但在短時間內就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給世界提供了大量支持。從消費來說,中國內需潛力還是很大,我們有14億人口,人均GDP水平也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進入到了消費升級發展較快的階段。
付凌暉談到,雖然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在逐步顯現,但從總量上來看,我們還有近9億名勞動力。截至2020年末,全國就業人員超過了7億,每年有1000多萬的大學生畢業,勞動素質還在不斷提高,這些都是我國邁向更好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這些角度來講,對于長期發展我們還是有很好的信心,這些都是我們有信心的基礎。”付凌暉表示,“我們也是通過發布會把信心傳遞給社會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