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私募備案罕見遇冷——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備案登記數量為0。而前些年被市場炒得火爆的“私募殼”交易,正變得無人問津。
彼時,私募殼曾一度炒到百萬以上高價,也使得私募殼交易、私募保殼業務成為殼中介的搖錢樹。不過,隨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就《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公開征求意見,尤其是1000萬募集及存續門檻引發市場關注,也給了私募殼中介保殼業務的一記重拳。
(相關資料圖)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曾經火爆的私募殼中介密集停止營業轉行,殼中介小程序也密集下線。
曾經百萬的“私募殼”已無人問津
中基協官網顯示,截至5月30日,5月以來,在協會備案的私募機構僅有2家。從類型來看,均為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而作為二級市場主力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的備案登記數量為0。在4月份,在協會登記備案的私募機構合計129家,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合計53家。
每經記者注意到,之前在私募圈頻頻出現的轉讓“私募殼資源”小廣告,如今已幾近消失。
近期深圳一家私募公司想要賣私募殼,在私募圈里掛了1個多月,都無人問津。而在去年,網絡平臺有中介業務員聲稱:可以轉讓私募牌照,且取得協會管理人資格,并可以先配合代持發產品,后期配合變更,甚至開出超過百萬價格買賣私募殼。
當時的私募殼交易灰色產業鏈暗潮涌動。2022年4月8日,中基協發文表示,收到市場機構舉報,所謂私募中介機構及相關個人通過電話郵件、社交網絡、電商平臺、短視頻APP,以公開宣傳及員工營銷的方式,聲稱可以提供“管理人登記備案代辦”“私募機構注冊落地”“私募機構買賣殼”“人員代尋掛靠”“提供通道、代持”等違法違規私募中介服務,公開征集相關主體擾亂私募行業運行秩序證據線索。
曾經百萬的“私募殼”目前已無人問津,有業內人士在微信中告訴記者,原因主要是私募殼價值大幅下降。隨著私募行業監管日漸趨嚴,私募生存和運營成本大幅提升,私募行業的投機性大幅下降,因此保殼的動力和熱情也隨之下降。而對于真正想做私募的管理人而言,購買一個私募殼還不如直接自己注冊一家私募管理人,雙因素疊加,影響了私募殼價值。
殼中介密集停業轉行,小程序下線
之前火爆的私募殼中介幾乎從市場上消失了。每經記者登錄去年曾調查過的一家私募中介機構的小程序發現,該私募中介的小程序已下線停用。而該中介機構之前提供私募殼交易、私募備案、私募保殼業務以及私募通道業務等。記者微信聯系該中介,其表示,“已經不做私募殼業務了。”
記者走訪的另一家私募業務中介,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其小程序已暫停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私募殼交易市場在短期內出現這樣巨大的變化,背后和監管的政策變化有著極大的關系。
4月28日,中基協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公開征求意見書,其目的是扶優限劣、整治私募行業亂象。其中規定,除市場波動導致凈值變化外,連續60個交易日出現基金資產凈值低于1000萬元的,該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進入清算流程,這也給了私募殼中介保殼業務一記重拳。
記者曾在調查私募保殼業務中發現,保殼私募產品的規模是300萬~500萬元,備案通過后資金就回購。而這些保殼的私募迷你產品規模,明顯滿足不了1000萬這個門檻,不得不面臨清盤的情況。市場上那些以“養殼”、“保殼”為業務的私募中介,自然就沒有了市場空間。
1000萬的規模要求,保殼的私募產品現在要被清理,這會進一步壓縮一些投研能力不強,業績欠佳的中小型私募生存空間。未來將會出現大量的私募迷你產品清盤與私募管理人資格的注銷。同時,對于那些規模小、投研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私募而言,也面臨生存空間的進一步限制。
廣州某私募機構人士在微信中告訴記者,在私募募集及存續1000萬最低規模要求下,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公司和私募產品肯定會大幅度減少。而一些小私募的保殼產品,規模大概兩三百萬,這些產品在新規之下都是被清盤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