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要做的不是‘去產能’,而是通過擴大需求實現供求平衡和提高發展速度?!?月10日,在2023中國經濟傳媒大會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樊綱在發表主題演講時如此談到。
【資料圖】
樊綱首先提出,“我們還是應該以樂觀的情緒看待中國經濟,復蘇在進行當中,今年實現5%以上的增長還是可以預期的?!彼貏e強調要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在一些主要經濟體通脹高企之時,中國的通脹率仍然很低;在許多經濟大國經歷貿易順差轉變為逆差的時候,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保持順差;近期人民幣匯率雖然有所下行,但總體是穩定的。
他表示,中國經濟出現許多新的增長點。這其中既包括智能汽車新賽道,汽車銷售與出口呈現強勁增長,也包括新能源技術與設備走向世界,人工智能、企業數字化正當其時,生物醫藥、創新藥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份額。此外,中國城市群的發展也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樊綱)
投資仍是短期內擴大總需的關鍵
國家統計局6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CPI同比小幅回升,PPI繼續下行。對于中國近期物價數據表現,樊綱認為,“在增發貨幣的情況下,價格下降,這不是通貨緊縮,而是‘流動性陷阱’?!奔矗泿殴渥恪⑷谫Y成本低的情況下,需求沒有擴大、投資意愿仍然低迷。樊綱認為,現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總需求不足,其背后是企業投資增長速度放緩,政府投資則受財政收入下滑和部分地方債務影響,增長較為乏力。而外部方面,世界經濟低迷,多個主要經濟體貨幣貶值、出口下降,整體外需走弱趨勢明顯,與此同時一些國家還在進行供應鏈調整。
如何擴大總需求?樊綱認為,在當前收入增長預期尚未恢復、居民消費增長較為緩慢的情況下,“短期內還是要寄希望于投資的增長”。他強調,需求擴大了,才能推動經濟進入供求之間的良性互動。當前要做的不是“去產能”,而是通過擴大需求實現供求平衡和提高發展速度。
他從擴大政府和企業投資兩方面提出了多條建議。在政府投資方面,一要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投資各種公共品,通過“乘數效應”,帶動需求增長。二要用好國有資本,發揮國有資本穩定器與平衡器的作用,在經濟預期有待持續提振的時候,可以考慮用一部分國有資產注資“保社會”,也可以考慮變現一部分資產,來彌補債務支持投資。三要考慮改變政府債務結構,以增發長期公債的方式,逐步化解以往“城投債”的金融債務與財政債務功能錯配、投資回報期限錯配問題,增加財政投資規模。
圍繞擴大企業投資,他提出,要鼓勵企業創新,特別是“增加對未來市場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改善投資環境、穩定投資預期,特別是穩定民營企業關于投資回報和產權的預期。同時,還要處理好反壟斷和鼓勵大企業投資的關系,鼓勵有創新能力的“頭部企業”、龍頭企業擴大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此外,還要重視通過企業股權重組實現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從而提高企業投資和創新能力。
中國企業的“跨國化”
針對當前全世界范圍內的供應鏈轉移和調整,樊綱提出,有一些轉移的因素是非正常的地緣政治因素,包括貿易戰、技術遏制、長臂管轄、回流補貼等等;同時也要看到其中正常的經濟因素,例如中國勞動成本不斷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以及全球企業發展過程中為避免供應鏈受到各類因素沖擊,而產生的供應鏈分散化趨勢。
樊綱認為,中國企業應該順應這個趨勢,并看到其中的積極意義和機遇。對于宏觀經濟而言,部分企業外遷可能產生“中國+1”的效果,即在此過程中國內產值并不減少,甚至還帶動中間產品出口的增加;對于企業而言,在海外建廠后,大部分企業國內的產能并不減少,只是新增部分在國外,從而形成了產能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的結果。
他將這一現象總結為中國企業的“提前跨國化”。在產業鏈分散化、區域化以及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一批中國企業被動或主動地“提前”走出去,從而更快地進入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例如,一些中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之后,隨著對國際市場熟悉程度的提高,它們不僅可以在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建廠,甚至還可以走進距離更遠歐洲、北美等地區,“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新路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洪曉文 紹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