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對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大模型、算力等多方面作出指引:
(1)工業機器人方面,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80%以上,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力爭達360臺/萬人。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計劃,制定“一廠一方案”,打造2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不少于2萬臺。
(相關資料圖)
(2)人形機器人及大模型方面,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構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領域發展產業生態,建設國際算法創新基地,加快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
(3)同時,《計劃》還提出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機器人應用、設備聯網和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實現4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用好“算力券”,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購買算力服務。
另外,今年1月19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而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246臺/萬人,這也意味著到2025年將達500臺/萬人左右。
▌大模型添智能化助力 工業、人形機器人加速發展
對于機器人而言,中銀證券指出,人工智能是其實現智能化的關鍵,而機器人則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落地場景。
更進一步來說,大模型可通過將圖像、文字、具身數據聯合訓練,引入多模態輸入,進而提升大模型和環境的交互能力和學習能力,推動機器人向更智能、靈活和自主的方向發展。
在工業領域,AI技術可以幫助工業機器人運用自然語言識別處理和數字孿生來有效縮短訓練時間,從而克服自動化靈活性的差距,增強機器人適應差異的能力,有助于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AI技術同樣可以使得人形機器人能夠更好的理解和適應環境,具有更高 的自主決策能力和智能水平,從而進一步拓展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加快其商業化進程。
招商證券指出,從短期數據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已處于底部,2023年1-4月產量增速為-4.4%,4月份當月增速為-7.4%。
另外,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領域的終極方向,目前在控制和硬件等方面已取得明顯進步,AI有望在軟件算法層面助力人形機器人發展再上一個臺階。分析師進一步指出,人形機器人在軟硬件方面都具備了從0-1的條件,產業趨勢逐漸清晰,也有望成為下半年的主線之一。
▌哪些環節有望受益?
落實到產業鏈具體環節上,工業機器人中,東吳證券認為主要有三個思路:(1)上下游全產業鏈布局,應對可能到來的行業格局分化;(2)國產化率低、壁壘較高的環節:大六軸、汽車3C、焊接;(3)規模持續擴大,有望迎來盈利能力上行。分析師看好發那科、埃斯頓、匯川技術、新松機器人、埃夫特、華中數控、凱爾達。
而人形機器人中,其硬件需求較工業機器人更復雜多元,其傳感器數量、品類、執行機構復雜程度遠高于工業機器人,對控制器實時算力、集成度要求高。國泰君安指出,減速器、伺服電機、線性執行器、滾柱絲杠是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產業鏈中,價值量較大的硬件設備。
據《科創板日報》不完全統計,機器人產業鏈相關公司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