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4S店之王”龐大集團長達12年的A股之路,終于走到了盡頭。
6月30日,上海證劵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對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龐大”或“龐大集團”)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終止上市。
上交所下發的《關于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顯示:2023 年 4 月 21 日至 5 月 24 日,龐大集團連續 20 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 1 元。上述情形屬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 年 2 月修訂)》第 9.2.1 條第一款(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上交所將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規定,經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上交所決定終止龐大汽貿股票上市。
【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4月21日,*ST龐大收報0.99元/股,首次低于1元。4月22日,龐大集團發布《關于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表示其存在退市風險。
受恐慌情緒影響,投資者紛紛“出逃”,龐大集團連續收獲多個跌停板,股價徘徊在1元以下。
為穩定股價,4月25日,龐大集團披露了《關于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的公告》,擬在 6 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資金不低于人民幣 2.5億元的股票。該消息推動公司股價在當天大幅拉升。
不過,股票回購計劃并未改變龐大集團退市的走向。
4月29日,公司披露2022年報,因為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大額應收款項未收回、破產重整到期債務等事項,會計師認為公司存在持續經營能力的重大不確定性。中審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對公司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隨后,龐大集團被上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和其他風險警示,再次“披星戴帽”,股票簡稱變為“*ST龐大”。
5月11日,龐大集團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尚不具備實施回購的條件”“關于國企已入場的相關報道不屬實”。當天,龐大集團再次一字板跌停并開啟了股價繼續下行的通道,直至6月21日,上交所對*ST龐大做出終止上市的決定。
而從曾經坐擁1400多家4S門店的國內最大汽車經銷商集團、“A股汽車經銷商第一股”,到資不抵債、“0.1 元”退市,12年來,龐大集團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巨大變革,也折射出汽車流通行業的興衰更替。
激進擴張,危機深埋
龐大集團的隱患,早在登陸A股之初就已埋下。
2010年,龐大汽貿以538億元的營業額摘得汽車經銷商百強榜單榜首。2011年4月28日,龐大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IPO實現登陸A股的汽車經銷商集團。
上市之后,龐大開始了極為激進的擴張之路。龐大集團2011年半年報顯示,在近一年的時間內,龐大集團新增410家汽車經營網點。
在激進的擴張之下,2017年,龐大集團新車銷售48.17萬輛,營業收入高達704.85億元。這樣一份成績單讓龐大集團在“2018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位列第240位,這也讓龐大集團連續14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榜單。
然而,龐大集團站上巔峰的2017年也成為龐大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2017年4月,因信息披露違規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是龐大集團陷入危機的導火線。
龐大集團在2017年5月2日發布公告稱,如公司因前述立案調查事項被中國證監會最終認定存在重大違法行為,公司股票存在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暫停上市的風險。
2018年5月16日,龐大集團發布關于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的公告。
公告稱,公司實控人龐慶華、公司涉嫌未如實披露權益變動情況,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未披露自身涉嫌犯罪被司法機關調查等違法事實。中國證監會擬決定對龐大集團給予警告,并處60萬元罰款;對龐慶華給予警告,并處以90萬元罰款;對相關當事人武成、劉中英給予警告并處罰款。至此,龐大集團因信批違規被證監會處罰一事告一段落。
不過,證監會對龐大集團的此番調查,對資產負債率高企的龐大集團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開始對龐大集團喪失信任,產生信任危機。龐大開始陷入融資難和資金鏈緊張的困境。
在2017年報和2018半年報中,龐大集團均提到了該事件所帶來的影響。龐大集團在2017年年報顯示,2017年1-12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04.85億元,同比增長6.7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2億元,同比下降44.45%。
龐大集團稱,2017年是公司發展史上所處經營環境最艱難的一年,被中國證監會調查事件給公司的經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特別是融資困難、資金緊張制約了公司的正常經營。
“龐大在上市之后大規模擴張,實際上給運營帶來了很大壓力。”此前,有熟悉龐大的汽車經銷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快速擴張的手段加重了龐大的資金負擔,龐大在銷售端所獲取的利潤,大部分投入于重資產購地建店,這也導致資金鏈流通的問題愈發嚴重。
據悉,2017年數家銀行共從龐大抽貸60億,而2018年截至到10月底已經抽貸160億,合計抽貸約220億。
面對資金鏈的流通問題,盡管從2018年開始,龐大采取了賣店賣地、引入投資等手段來穩定恐慌情緒,但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下,2019年5月,龐大破產重整案被法院正式受理。
在業內看來,作為國內汽車經銷商的標桿,龐大集團雖陷入困境,但曾經的龍頭地位仍然賦予了其一定的“拯救價值”。
經過近半年的時間,2019年12月10日,龐大集團發布公告稱,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批準了《龐大集團重整計劃》,這也標志著龐大集團暫時度過危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根據重整計劃,重整投資人深商集團、國民運力及元維資產組成的聯合體,將提供7億元用于支付重整費用、清償債務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并引入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龐大集團提供不超過10億元的共益債務融資,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同時,承諾從2020到2022年的三年,龐大集團的凈利潤合計達到35億元。
不過,重整完成后的龐大集團,其經營情況并未得到實質性好轉。
在2020年、2021年兩年里,龐大集團頻繁依靠出售子公司實現利潤反彈。財報顯示,2020-2022年,龐大集團凈利潤分別為5.80億元、8.98億元、-14億元。
這也意味著,龐大集團并未完成重整投資人的承諾,龐大集團重整失敗。
退市之后,前途未卜
如果說激進擴張引發的資金鏈危機和經營困境,是導致龐大集團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那么,破產重整的失敗,則是將龐大集團推向退市的推手。
根據龐大集團此前披露的《重整計劃》中,重整投資人曾承諾,龐大集團在2020-2022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合計要達到 35 億元。若未達到前述標準,由重整投資人在2022年會計年度審計報告公布后三個月內,向龐大集團以現金方式予以補足。
而財報顯示,2020-2022年,龐大集團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合計僅有0.78億元。
對于業績補償義務,龐大集團方面表示已與大股東進行了溝通,對方也在積極回應,但業績承諾的時間是在年度審計報告發布后的三個月內,目前僅剩一個月時間,重整投資人方還未制定出具體業績補償的實施計劃。
在此期間,有投資人爆料,龐大集團現任實際控制人黃繼宏涉嫌通過潛在關聯方變相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公司董事會審議關于公司向黃繼宏控制的眾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采購整車及零部件的總額不超過10億元。
5 月 19 日,河北證監局關于對黃繼宏、總經理趙鐵流、劉湘華采取出具警示函和監管談話行政監管措施的決定。5 月 26 日,證監會以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為由,對龐大集團進行立案調查。
6月30日,在*ST龐大摘牌的同時,上交所也對龐大集團及有關責任人予以通報批評,對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時任董事長黃繼宏、時任執行總經理佘才榮、時任董事會秘書劉湘華予以通報批評。
退市之后的龐大集團,能否走向正常的經營軌道,依然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實龐大在2020年和2021年的業績是有改善的,但是去年所有的經銷商都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困境,龐大出現退市的風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因素。2021年龐大進行了瘦身調整,實現了扭虧為盈,但是盈利水平還是偏低的。”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而據郎學紅透露,龐大集團有可能會轉板北交所。
對此消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次致電龐大集團證券業務部門,但電話始終無法接通。
不管是否重回資本市場,龐大集團的經營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財報顯示,2022年,龐大集團新車銷售12.98萬輛,同比下滑8.2%;營收260.21億元,同比下降9.12%;銷售毛利率為5.21%,凈虧損14.0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53.11%。
由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貨幣資金余額持續減少,現有資金難以覆蓋未來一年內即將到期的債務償付,中審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對龐大集團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不過,在郎學紅看來,龐大退市也并不意味著企業一定會走向破產,退市以后,經過相應的一些調整或者是重組,企業可能也還會有重生或者繼續發展的可能。
據悉,截至2022年末,龐大集團的經銷門店數量為267家。其中:中高端及合資品牌 4S店244家,以京津冀為核心,輻射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
由于龐大集團進入汽車行業時間較早,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儲備。龐大集團運營的經銷門店有四分之三以上屬于自有土地和自建房產。大量優質不動產的保值和增值,能夠為企業提供潛在的豐厚回報,為企業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瘦身健體”,艱難轉型
龐大集團遭遇的困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個汽車流通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隨著汽車經銷商的經營成本和獲客成本日益增加,經銷商利潤卻在不斷下降,經銷商普遍面臨著經營壓力;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高,汽車經銷商轉型緩慢。
今年年初,浙江中通集團傳出破產消息,旗下19家4S店全部關停。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2022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僅有29.7%的經銷商實現盈利,虧損的經銷商占比達到45.2%,虧損面較上年同期擴大27.7個百分點;此外,實現持平的經銷商僅有25%,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11家A/H股上市經銷商集團2022年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僅美東汽車、百得利控股和正通汽車三家經銷商集團實現了營收正增長;凈利潤正增長的僅有國機汽車和正通汽車兩家;而營收、凈利雙雙增長的僅有正通汽車一家。
“總體來看,去年上市經銷商的凈利潤都是下滑的,有的是成倍下滑。”郎學紅告訴記者,去年大量經銷商階段性閉店不能夠正常經營,導致整個行業內出現了新車銷量的下滑的同時,國內汽車消費也在下滑,從公安部的數據來看,2022年國內新車注冊登記量比2021年下滑了11%,下滑幅度創新高。
更為關鍵的是,近兩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燃油車需求正在加速下滑,而以燃油車為主營業務的經銷商集團,又迎來了新的挑戰。
“這就是現在經銷商壓力最大的一個方面,當前經銷商都在進行一些品牌的優化,但是品牌的優化對于經銷商來說也非常困難。繼續做原來的品牌不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想要選擇能夠盈利的新能源品牌也非常難,所以現在經營壓力非常大。”郎學紅表示,現階段,經銷商需要轉型新能源,培養自己的銷售團隊,適應新能源的銷售和服務。
面對市場的深度調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建議,過去以燃油車產品為主體的經銷商迫切需要對產品品牌進行“瘦身”,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狀況,對經營的區域和結構進行量身定制和優化調整,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2021年,百強經銷商新開的店中,豪華車占比52%,新能源占比僅為15%;僅僅過去一年時間,2022年,新開業的店中,豪華車占比僅有23%,新能源占比達到了45%。這說明百強經銷商集團開始發力新能源。”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文思婧在2023中國汽車經銷商大會上表示。
而從整個汽車流通行業來看,2022年新開店3738家,其中豪華車占比僅有5%,而新能源經銷商占比達到58.6%。
“新能源細分領域還有一定的追趕空間。”文思婧指出,目前很多經銷商集團在做經營模式的轉型,從經銷模式向代理模式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未來趨勢,上市經銷商集團也開啟自救,并將新能源和二手車作為重點布局的領域。
永達汽車財報顯示,盡管新車銷量及銷售收入下滑,但二手車業務實現了規模及盈利大幅攀升。數據顯示,永達汽車2022年二手車交易規模8.08萬輛,同比增長12.9%,其中經銷規模達1.67萬輛,實現經銷收入33.70億元;中升控股2022年二手車銷售的毛利為5.06億元,同比增長3.5%。
“向新能源轉型在營收和利潤上的體現不會立竿見影,但二手車業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利潤貢獻點。”郎學紅最后表示,“從去年披露了二手車業務的幾個上市經銷商集團來看,二手車的業務已經占到營收和利潤的3-5個百分點。未來無論是在營收還是在利潤方面,還會有明顯的提升,未來還會有更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