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出現了50余次;在國家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創新”已經滲入到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人類世界發展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里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里,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里。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要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提出要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從政策環境上真正打通融通渠道,讓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評價體系、導向互相碰撞,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使我國創新資源潛力和能力發揮得更加充分。
但另一方面,在當下的中國科研體制之下,“科研成果轉化難”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產業升級亟須創新給予加速的大背景下,如何解放和激發科技潛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增強創新發展動能,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落地,正成為各界重點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科技、經濟“兩張皮”成現實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取得3萬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及7萬多項專利技術。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專利實施率僅為10%左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8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差距甚遠。學者指出,導致我國科技成果多、轉化少、產業化率低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科技缺乏市場導向,重學術評價、輕成果應用,熟化成果供給不足。
對于科技資源集中的高校、科研院所而言,科技活動主要遵循項目申報、發論文、申請專利、鑒定報獎等傳統套路,往往缺乏市場導向,造成科研成果與現實需求相脫節;從成果轉化的需方企業來看,我國企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最需要技術支持,但因為企業規模小,90%以上無力購買專利和改造生產線,難以依靠科技進步經營企業。而從成果轉化的橋梁中介服務機構來看,同樣存在著橋梁不寬,對企業和院校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
這些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瓶頸表明,創新不僅僅是科技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經濟概念。創新是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到成果轉化和市場開拓的全過程。
專家認為,科技的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落地,再到商業化拓展,需要一個完整的技術商業化過程作為重要根基。在“大科學”時代,技術多樣化增加了技術成果商業化的難度,打造一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平臺,探索整合并推進各領域技術的商業化顯得尤為重要。
固安產業新城: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摸索出新路
近年來,隨著產學研模式在中國的推行,校企之間的合作日益加深,在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很好的輸出窗口的同時,也為企業提升了整體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
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要屬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600340,股吧)基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幸福),其先后與清華、北大、中科院等科技創新“國家隊”,在固安產業新城建立多個產學研創新共同體,創造性提出并堅持“全球技術—華夏加速—中國創造”的技術商業化創新路徑,在固安打造智慧生態、宜居宜業、創新驅動的產業新城。
從2002年開始與固安縣政府以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合作建設開發固安產業新城以來,華夏幸福以產業新城為載體,以創新理念為抓手,匯聚全球智慧,規劃、導入高科技產業,打造高端產業集群,同時通過龍頭引領、資本與創新驅動,和一系列專業的產業服務等手段,推動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高科技企業成長、區域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值得借鑒的道路。
2016年,固安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6.3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21.7%;全部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完成80.9億元、44.8億元,五年間分別增長了5.1倍和4.2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躍居全省第二位。短短十幾年間,固安從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縣蝶變為產業強縣。航天振邦的精密制造,京東方集團(600811,股吧)的高端顯示、鼎材科技的OLED新材料等,成為“固安制造”“固安智造”的一張張新名片,成為固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