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地產行業發生多個收購事件,對于出售方來說,去庫存和現金為王是房企今年的任務主線;對于購買方來說,逆勢操作,趁機調整結構、擴大規模是當下的方向。在樓市整體疲軟的市場中,房企新一輪洗牌和變局正在上演。
華夏幸福降低對環京重度依賴
10月9日晚間,華夏幸福公告,擬與北京萬科企業有限公司,就華夏幸福環京區域33.93萬平方米住宅用地,簽署合作協議,暫定交易價款約為32.34億元。
華夏幸福表示,在地產開發項目層面引入萬科,是年初所提的全面開放合作戰略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有利于盤活自身存量項目,優化現金流。各方同意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同等條件下,華夏幸福同意在環京區域的其他項目優先與萬科進行合作。
根據公告,萬科擬通過收購華夏幸福5家項目公司部分股權的方式,合作開發華夏幸福位于涿州、大廠、廊坊和霸州市的10宗土地項目。
環京是華夏幸福的大本營,公司2018年半年報披露的儲備開發用地為887.63萬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霸州、固安、懷來等環京地區。環京崛起的背景下,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做得風生水起。
然而重倉環京的策略,是把雙刃劍。當環京樓市火熱時,華夏幸福的日子好過,當環京樓市趨向下滑時,華夏幸福的去庫存壓力可想而知。在《201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榜單中,華夏幸福位列第九。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公司的存貨余額為2446.11億元,為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的4.1倍。有分析指出,同為地產十強、A股龍頭的萬科和保利地產,存貨余額分別為上年營業收入的2.6倍和3.3倍。
從去年開始,華夏幸福提出了“異地復制”的戰略,向長三角、粵港澳、長江經濟帶擴張。此次出售環京部分項目股權,可以看出其欲降低對環京市場的重度依賴。
逆周期擴張的生存邏輯
近日的房企收購類熱點事件還包括一宗尚未塵埃落定的收購案,就是萬科擬收購海航大廈事件。萬科擬將地處朝陽區東三環的海南航空大廈等商用物業收入囊中,以進一步配合北京萬科的存量資產改造計劃。然而,10月12日,身陷債務危機的海航集團召開2018年第七次臨時股東大會,針對海航控股擬向萬科作價轉讓北京海航大廈的議案,最終以超9成股東反對而被否決。
9月底,行業龍頭企業萬科以“活下去”作為秋季例會主題,不禁引發業內感慨。不過,剛剛還在喊“活下去”的萬科,竟然頻頻出手大方,保持著較為積極的拿地態勢。根據最新公告顯示,9月萬科在全國新增14個項目,權益價款120.01億元。權益拿地金額雖然較7月、8月有所放緩,但仍然高于上半年月均96.37億元的水平。克而瑞最新公布的數據,2018年1–9月份,在房企新增貨值排行中萬科以5071.5億元的成績位列第四。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逆周期擴張固然需要勇氣,更要有戰勝市場周期的戰略眼光。當下不失為撿漏的良機,尤其是那些市場前景依舊看好,或者土地價格調整到位的城市,或將迎來較佳的拿地窗口期。
積極應對行業波動
除了萬科的收購事件外,近日,龍湖集團還收購了首創置業位于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的一項目51%股權。
10月18日,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其于北交所掛牌轉讓北京開元和安投資有限公司51%股權期滿,征得一家符合報名條件的意向受讓方:重慶龍湖天街商業地產有限公司。資料顯示,北京開元和安主要持有位于北京豐臺區盧溝橋鄉麗澤金融商務區F-03地塊一個商業地產項目,從事該項目的開發及運營。據了解,龍湖接手后將打造北京第六座天街。
克而瑞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市場的調整已經開始,成交“轉冷”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行業的周期波動本就在所難免,與其消極逃避不如積極思考應對措施。克而瑞認為,當前至少有以下幾點是開發商可以做的:一是審慎投資,更多考慮現有土地、項目的快速去化,從而加快現金回籠,儲備好過冬的“糧草”。二是趁此契機,修煉內功,著力于自身產品力的提升,畢竟“閉著眼睛賣房”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能生存的企業勢必都是擁有“一技之長”。三是對于開發業務并不純熟的中小房企,也可密切關注政策的動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地產多元化的“藍海”領域尋求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