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北京二手房庫存兩年暴漲246%”的說法引發行業關注。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北京二手房房源量成倍增長,主要是因為之前不允許掛出的房源再次掛出,包括高單價房源、商住類房源;此外,二手房掛牌后的交易周期拉長,也為總房源數量做出了“貢獻”。
曾銷聲匿跡的房源重現中介平臺
這兩天,出自鏈家網的一組二手房數據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這組數據顯示:2019年9月24日,鏈家在售掛牌房源量達97104套,創歷史紀錄。對比2017年同期的在售掛牌房源量28733套,兩年時間里,北京二手房庫存漲幅高達246%。
對于此數據對比,新京報記者向鏈家進行了核實,鏈家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這些數據是存在的,也是我們平臺顯示的,但不是我們直接發布的消息,具體情況不予置評。”
對于“北京二手房庫存暴漲246%”的話題,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這些數據本身的確存在,如果回顧前幾年的北京房地產市場,都會知道數據背后的原因。
據媒體報道,2016年,北京市住建委開展對房地產中介的專項執法檢查,包括擅自發布房源信息、哄抬房價等不良行為,北京各家地產中介齊齊下架高價房源,甚至出現大批學區房一夜之間價格統一跌到14.99萬元/平方米的景象。2017年,北京單價15萬元/平方米以上的房源也都不會在中介平臺上顯示。同時,2017年,北京嚴格限購商住房,明確要求不得宣傳居住,當年更是要求中介下架所有帶“商住”標簽的房源。
而在2017年樓市調控之后,二手房遇冷,北京有地產中介自發對在售房屋進行“限價”,即下架報價較高的房屋。據媒體報道,部分區域的二手房源下架率超過50%。業內人士曾評價,中介機構自發的“限價”行為是在市場下行情況下的無奈選擇。
但是,到了兩年后的今天,這些曾經“銷聲匿跡”的房源,再次出現在中介平臺上。
對于9.7萬套房源這個數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資深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北京掛出的二手房源中,除了高價房和商住公寓等曾經下架的房源外,約有5萬套二手住宅房源等待出售。
成交周期延長,“加碼”房源總量
新京報記者今天登錄鏈家網查詢發現,一些50年產權的商辦房源已出現在中介平臺的二手房源板塊,包括北京像素等。一部分單價超過15萬元/平方米的房源也已能查詢到,比如薛家灣胡同一處合院,掛牌單價37.5萬元/平方米。
記者隨后登錄貝殼找房網,在二手房板塊的“貝殼指數”欄目中,“8月貝殼指數”顯示,北京在售二手房源為97726套,最近90天內成交房源18324套。此外,截至目前,我愛我家官網共掛出69756套在售二手房源。
對于“暴漲”現象,張大偉認為,目前北京的二手房源數據的確比較高,但用來對比的2017年數據是一種“極端顯示情況”,當時二手房源的真實數據遠遠不止28733套。“當下北京樓市低迷,特別是限競房供應井噴,積壓接近2萬套,且不少限競房與二手房總價接近,二手房不降價很難賣出。”
機構數據顯示,今年9月(截至9月22日),北京二手房住宅簽約7685套,這是今年2月后的同期最低點,相比2018年同期的12352套下降了37.7%。
在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看來,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場的成交量確實在下滑,掛牌出售的房源量正在增多,房源掛牌后的成交周期在拉長,而這些在成交過程中的房源都體現在了掛牌二手房源的總數量上。此外,房源掛牌價格與成交價格之間的距離正在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