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車輛違規停放,智能識別設備立刻發起警報,工作人員迅速到場處置;井蓋出現問題,拍照上傳到“微家園”APP,城管部門第一時間響應;老人長期沒有走出家門,“紅小二”收到提示,及時上門探望......這里不是高檔小區,這里是光明區光明街道東周社區,一個十分普通的基層社區。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深入到基層治理、服務層面,智慧社區不再是科學家頭腦中的靈光一現,而是落地生根的現實。在光明,一直被視為管理難點的基層社區,依托華為與合作伙伴的數字技術支持,正在進行著一場脫胎換骨的“數字進化”。
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創建確立了鮮活而立體的樣本。
社區管理提升“精度“
目前,東周社區2.2萬居民正感受著醫、食、住、行、樂的多場景智慧化提升。其中,東周社區木墩新村、木墩舊村、新南村三個城中村的治理在這次“數字進化”的變革中脫胎換骨,三個城中村面積約為31萬平方米,現有人口約為1.4萬人。東周社區黨委書記祝曉東表示,在此之前,社區城中村曾經面臨著本地居民和外來租戶摻雜、人員流動頻繁、結構復雜的問題,普遍存在人難管、車難管、事難管、矛盾糾紛多、市容環境差等難題,這些問題成為長期困擾社區基層治理的痛點和難點。
而現如今,記者看到東周社區木墩新村內道路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整齊,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創建的宣傳隨處可見。城中村里以往難以清除的“牛皮癬”小廣告被物業人員徹底清除,公園健身器材安裝完備。
來到東周社區木墩新村黨群服務站的監控大廳,一個碩大的顯示屏映入眼簾。“這是光明區社區治理一體化平臺,社區的人口、企業、消防設備、樓棟數據和街道、小區、群眾訴求、企業隱患情況都可以在上面看到。”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通過這套平臺系統,可對轄區內的高清攝像探頭、智能道閘、門禁系統進行統一調度指揮,并且,依托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圖像識別、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人員、車輛實現智能管控,異常事件自動上報,對轄區內的“公共空間”進行實時監控。
“識別”只是智慧社區的初級層面,如何實現快速響應才是智能化管理的關鍵。東周社區的網格員蔡志珊介紹,該綜合指揮平臺集成了社區管理的多個APP,比如網格員的“治理通”APP、安監巡查的APP,一個事件上報了之后,平臺會根據事件性質進行智能化分撥,相關負責人會收到處理信息提示,如果問題沒有及時解決,系統會一直顯示該事件處于正在處理的過程當中,超時了還會發出預警,并再次對相關負責人發出提示短信。另外,再比如我們網格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某處消防隱患,網格員通過“治理通”APP上報到指揮平臺,平臺會第一時間分撥給對應的安監消安工作人員,提示他們盡快處理。
通過社區治理一體化平臺,構建起“事前智能預警、事中分撥調度、事后智慧分析”的事件閉環處置體系,有效提升了社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社區服務更具“溫度”
如果說社區管理關注的是“精度”,那么社區服務更在乎的則是“溫度”。
過去,獨居老人看護服務依賴于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幫扶,缺乏智慧化手段支持,無法及時發現緊急情況。而在光明的智慧社區里,如果監控系統長期沒有監測到轄區孤寡老人的出行信息,便會自動上報給平臺,“紅小二”們會及時上門看望,為他們的健康和安全筑造一道可靠的屏障。通過特定圖像識別和簽到,居民還能夠確認老人小孩是否安全到家,或是否安全到黨群服務中心參與活動。
另外,“紅小二”也是光明街道的一張“亮麗名片”。這是光明街道在網格黨建基礎上大膽探索黨員服務的新模式,通過建立由支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員、義工、熱心居民等組成的“紅小二”服務隊,零距離服務群眾。曾獲得過“服務之星”稱號的鄭蘭嬌表示,“紅小二”的身份讓她與居民更為貼近,現在她每周都會主動上門探訪,了解街坊鄰居的需求,一些解決不了的,她會向小區網格黨支部反映。
孩子放學之后,如何安排孩子的去處,是擺在雙職工家庭面前的一道難題。針對這種情況,東周社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開設光明“四點半課堂”,在這里,“紅小二”們為轄區孩子提供課業輔導、免費托管、興趣班等服務,不僅能幫助孩子提升課業成績,還讓他們在學習之余培養更多興趣。
在走訪中發現,一個名叫“微家園”的小程序已經成了東周社區居民的日常必備應用。“每當我看到社區內有垃圾亂堆放、違法停車的行為時,我都會使用小程序內的‘隨手拍’功能,向社區反映問題。”家住木墩新村的劉阿姨說。
東周社區“紅小二”小劉介紹,“微家園”小程序由光明區政數局牽頭,中電科開發打造,華為提供底層技術支持。該小程序可在線上為居民提供各種特色服務,目前已經上線了福利計算器、舊物流轉、線上招工等10余個智慧應用。
打開“微家園”小程序,居民可以在里面“找錢”“找物”“找工作”。其中,福利計算器應用匯聚了省、市、區三級政府的補貼福利政策,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份和特點,選擇標簽,系統就可以自動計算出你可以領多少補貼;舊物流轉應用則讓社區來來往往的居民閑置舊物更加充分地被利用,提升鄰里共享互助;此外,紅職介應用還匯聚了街道、社區的企業招工信息,務工居民可以一鍵找到符合自己技能、離自己近的工作機會,有效幫助居民就業,而且還融合了企業信用數據,讓居民避開失信高危企業和工作,保障居民的權益。
“‘微家園’不只是一個服務平臺,還是一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鄰里互動的一個重要載體,借助于它,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劉阿姨表示。
“4321+X”重構社區管理體系 舊社區煥發出新活力
東周社區的智慧化實驗并非孤例。
2020年,光明區政數局開始與華為、證通電子(002197,股吧)、中電科攜手,共同為轄區內的多個社區進行數字化改造,東周社區、白花社區等成為首批試點社區。通過運用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整合社區內外資源,搭建面向城市、覆蓋社區的智慧大腦,構建社區“服務+治理”的基層社會管理體系。
社區規模不大,但對其數字基礎設施的重構相當于再造了一個“生態”。據了解,光明區智慧社區一期建設內容就包括“4321+X”,其中“4”是指4張數據網,即在社區融合政務網、視頻專網、物聯網和互聯網;“3”是指3個智慧社區業務領域,包括社區治安、社區治理、社區服務,三個領域交叉融合;“2”是指2大平臺,社區治理平臺和社區服務平臺;“1”是指1個智慧社區數據池;“X”是指通過4321的體系支撐,為社區各類主體提供的多元應用。
“智慧”是數字化時代城市的別樣風景。智慧之城建設的加快推進,在為市民帶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時,也在重新定義著智慧社區。特別是深圳,無數個老舊基層社區為新深圳人提供了第一落腳點,這里有著濃郁的煙火氣,更蘊藏著深圳城市發展變遷的記憶,光明區與華為合力推進的這場社區智慧化運動,正讓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