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一線城市創新力指數出爐
南京繼續保持“第一方陣”
8月22日,《中國新一線城市創新力報告(2022)》正式對外發布。報告顯示,2022年南京繼續保持“第一方陣”。
(相關資料圖)
《中國新一線城市創新力報告(2022)》由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長張鴻雁、首席專家曹勁松領銜的“創新力與高成長企業研究中心”團隊研究完成。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是江蘇省首批重點培育智庫,從2021年起,已連續三年推出新一線城市創新力報告,為城市創新發展持續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報告延續了過去兩年的“五力模型”評價指標體系,從創新要素整合力、創新產業自主力、創新效益支撐力、創新開放輻射力、創新生態吸引力五大維度,通過11個要素層的30個指標,對19個新一線城市2022年度的創新力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城市間的對標發展提供參考。
根據報告,2022年度19個新一線城市創新力指數排名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武漢、天津、成都、西安、青島、合肥、長沙、寧波、重慶、鄭州、東莞和佛山。根據城市創新力指數的測算結果和往期創新類型的劃分標準,界定出6個創新引領型城市(創新力指數大于0.60)、7個創新穩健型城市(創新力指數介于0.45與0.60之間)、4個創新成長型城市(創新力指數介于0.35與0.45之間)和2個創新潛力型城市(創新力指數小于0.35)。
2021年,南京以0.619的總分晉級創新引領型城市。2022年度,南京的創新力指數0.642,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六,繼續保持在第一方陣。其創新要素整合力、創新產業自主力、創新效益支撐力、創新開放輻射力、創新生態吸引力的排名分別為第二、第七、第四、第四和第七。
報告建議,南京未來的創新發展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第一,以一流人才為牽引,加大研發保障,培育高質量孵化器。在創新要素整合力上,南京的每萬人普通在校生數位居首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人才、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和教育支出比例占據優勢,但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數量和研發投入強度相較不足。一方面,需繼續強化人才引擎,建立優質科創孵化平臺;另一方面,需增強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產業整體效能。
第二,筑牢科創根基,壯大優質企業雁陣,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在創新產業自主力上,南京的勞動生產率名列前茅,獨角獸企業數量和文化覆蓋率也較為可觀,但存在明顯短板,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數較為欠缺,高新技術企業相比于創新力指數在其后的武漢和天津均無優勢。一方面,加大培育“隱形冠軍”企業和“鏈主式”企業,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第三,以應用為導向,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提升產學融合質效。在創新效益支撐力上,南京的指標呈極化發展,萬人學術論文發表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標均位居前三,高新區企業工業總產值較高,但技術合同成交額和專利授權率的排名靠后,科研轉化率亟待改善。一方面,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另一方面,持續出臺政策,激勵具有專業背景、管理經驗、市場實操的人才做好成果轉化服務。
第四,構建開放式科創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打造城市品牌,拓展金融外向度。在創新開放輻射力上,南京科研人員聯系度和網絡熱度具有領先優勢,承辦展覽次數較多,科創企業聯系度也較為密切,但金融企業聯系度和城市開放度尚未達到引領型城市水準。一方面,立足南京文旅特色,推動城市精準營銷,通過會展經濟賦能,探索新業態新模式。另一方面,鼓勵外資機構、企業、人才、業務在寧加快落地,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構建開放式科創金融服務體系。
第五,提升經濟自由度,推進稅費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在創新生態吸引力上,南京市對創新的扶持力度較大,在交通便捷度和產權保護度上也表現突出,但經濟自由度和科技公共財政支出需要加強。一方面,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深入參與全球經濟和產業鏈分工,開放合作暢通雙循環;另一方面,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拓寬資金渠道,出臺新組合式的稅費支持政策,營造一流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