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近日在蘇北一些縣區走訪時發現,當地從事木匠、瓦匠、漆匠、鐵匠、石匠等職業的群體大多是中老年人,其中難覓年輕身影。城鄉建設需要木匠、瓦匠、漆匠等手藝人,但年輕人不愿學、更不愿做,很多手藝人對此表示不理解。
“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在過去的農村,孩子如果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就會找木匠、瓦匠、漆匠等學一門手藝,這是普遍的現象。時過境遷,當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愿意學這些手藝的人相應減少。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曾聯合發表報告,提到有近60%的傳統手藝人尚未找到繼承人,而其中55%的手藝人年齡已在55歲以上,一些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很重要的原因是擔心這類職業前景不好,將來可能被現代機器所代替。不可否認,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些手藝將逐步被自動化設備所替代,但也有很多東西難以被取代:建筑中的榫卯工藝、黃金首飾的“壓光”工藝等,需要工匠手工完成;泥瓦工程中的一些“細巧活”也只能由泥瓦匠實現。近年來,一些質量上乘的農村手工鐵鍋受到青睞,手繡苗族傳統服飾可賣到一萬八千元,售價超出機繡服飾數十倍。不只技藝難被替代,傳統手藝人傳承的工匠精神同樣是現代設備無法創造的特質。
人才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工匠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鄉村工匠呼喚更多年輕人。去年11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十四五”期間,挖掘一批傳統工藝和鄉村手工業者,認定若干技藝精湛的鄉村工匠,遴選千名鄉村工匠名師、百名鄉村工匠大師,培育一支服務鄉村振興的鄉村工匠隊伍。近年來,我省一些地方通過構建多元的鄉村工匠培育機制、打造鄉村工匠品牌、完善鄉村工匠評價體系、授予鄉土人才工作室稱號、讓傳統手藝人參加職稱評選等方式,加大對鄉村能工巧匠的扶持力度,培養更多鄉土人才。一些地方還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方式,多渠道、立體性展示鄉村工匠的手工技藝,勾起了很多網友的童年回憶和鄉愁鄉情,這既促進了產品銷售,也增強了傳統手工技藝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感召力。
吸引年輕人投身鄉村、傳承技藝,還需要廣大老手藝人守正創新。傳統手藝要想生生不息、薪火相繼,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殘守缺。從業者要積極借助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讓現代技術為傳統技藝插上騰飛的翅膀,實現產品類型與功能創新、制作技藝與工具創新、產品形態與包裝創新,更好地提高產品品質與效率,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傳統手藝的發展有勁頭更有盼頭,促使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成為能工巧匠,更好地傳承手工技藝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