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芬)2022年以來,股市、債市劇烈調整,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回撤,出現理財產品贖回潮。不少投資者大幅虧損,直呼“理財產品”是“理財刺客”。
理財收益大幅波動引發贖回潮
(資料圖)
談到2022年銀行理財凈值的較大波動,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中新經緯表示,前三季度銀行理財主要受權益類資產下跌拖累,進入四季度,債券市場發生較大波動,再次對理財產品凈值產生負面影響。
薛洪言認為,客觀來說,2022年的市場環境具有特殊性,疫情擾動、烏克蘭危機、全球通脹等小概率事件疊加,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背景下,金融市場的波動傳導至投資者,而習慣固定收益的投資者顯然并未做好準備,容易在凈值快速波動時賣出避險,形成羊群效應,大規模贖回行為反過來又會加劇產品價格波動,產生負反饋循環。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也認為,贖回潮背后暴露的最大問題在于理財全面凈值化轉型和理財投資者保本保收益的剛兌思維短期內難以改變的矛盾。此外,理財產品在全面凈值化轉型之后沒有全面考慮到負債端的變化,對此應對不足,導致市場下跌時出現踩踏現象。
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加大將是大趨勢
后資管新規時代,收益波動恐是投資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談及未來的理財產品收益趨勢,薛洪言表示,凈值化轉型之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加大將是大趨勢。明明也認為,在凈值化之下,理財產品有漲有跌,有虧有賺將會成為常態。
據悉,為了應對贖回潮,避免產品穿倉,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已對多款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贖回規則進行調整,從“T+0”變成“T+1”,并將快贖金額由5萬元降至1萬元。“短期內理財客戶對凈值波動的承受力很難快速提升,為避免再次出現因凈值波動引發的客戶大規模贖回現象,銀行只能優化贖回規則,鼓勵理財投資的長期持有。”薛洪言說。
從行業發展來看,未來該如何化解理財產品和投資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明明建議,首先,各大銀行需要全面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持續優化絕對收益的策略,提高投資者體驗。再次,在產品信息披露方面也要繼續加強,向公募基金看齊。
中長期來看,薛洪言指出,隨著理財客戶對凈值波動的逐步適應,以及銀行理財子產品管理能力的提升,客戶的恐慌性、非理性贖回現象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