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芬)自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造成了大宗商品價格、股市等的大幅波動。疊加中美經貿摩擦、烏克蘭危機、極端氣候等風險,分析認為全球產業鏈重新調整與配置將不可避免。隨著中國疫情政策優化,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會有哪些新變化?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
(相關資料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中新經緯解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形成有三個支柱:一是全球化。形成國際工序分工體系,產業在全球布局,產品按照不同工序和環節分工被配置在全球不同的地方生產。世界越來越像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二是新科技革命。IT革命促進了通訊和運輸的技術進步,帶來了綜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應鏈管理網絡,一個產品不僅可以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生產,還能夠通過發達的第三方物流體系做到零庫存,及時供貨。三是國際大三角分工體系。美歐生產網絡給世界提供市場、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產,東亞生產網絡給世界提供勞動力和制造環節,中東和亞非拉給世界提供能源和資源。三個支柱之間的分工合作、協同互動,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生產體系。
“現在這三個支柱都沒了!而且重塑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是顛覆性的,原來的全球化生產體系、國際工序分工體系、‘你中有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網絡面臨瓦解。”張燕生強調。
張燕生表示,以前是離岸制造、在岸制造、全球制造,現在則更多是回岸制造(再工業化戰略)、近岸制造(鼓勵產業鏈供應鏈從中國外遷),拜登政府還推動友岸制造,也就是產業鏈價值鏈有了價值觀,有了意識形態,這樣一來政治和經濟因素攪在一起,這國際生意就很難做了。所以,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政治、技術方面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國疫情政策優化雙向影響全球供應鏈產業鏈
作為全球制造大國、貿易強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此前,因為三年疫情原因,國內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受到了一定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在防疫政策優化后的第一時間就包機修復中國與全球商業聯系、洽談貿易關系恢復的重要原因。”張燕生說。
近期,中國出臺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并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這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來說有哪些積極意義?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從產業鏈供應鏈的角度來說,中國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實際上就減少了停工停產。這對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行無疑是非常積極的。
“從上游來說,我們從其他國家進口商品無疑會更加順暢,對于下游國家和下游市場來說,貨源也更加有保障,所以中國防疫政策的改變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是雙向的,既影響上游又影響下游。” 白明補充說。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也持類似觀點。“防疫政策優化后,整個中國經濟大概率會出現復工復產、積極向上的局面。這對于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影響無疑是正面的,但具體的影響程度還要等待時間的驗證。”(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