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新經濟與傳統產業邊界逐漸消融,也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新勢力上市公司。新經濟行業與企業如何交相輝映?未來又將如何發展、演變?
(吳曉薇)十年來,“新消費”從一個新生概念迅速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它究竟該如何定義?未來又會如何發展?
(資料圖)
新消費的誕生是必然
新型消費正成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食品煙酒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3.0%下降至2021年的29.8%,下降3.2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對于美好生活的主要訴求已經由以衣食住行為代表的物質層面延伸到精神層面。那么“新消費”到底是什么?它的誕生是偶然還是必然?
在吳勁草看來,一般認為,和之前不一樣的消費,就可以定義為“新消費”。它可以是消費者的習慣不一樣,比如通過互聯網電商消費;可以是消費的品類不一樣,比如說把更多的錢花在潮玩盲盒上;可以是消費的選擇不一樣,比如說買潮牌商品;也可以是消費的目的不一樣,比如社交、悅己等等。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大家都想越過越好,這其實也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所以一個需求被滿足之后,人們會產生下一個追求,而這就是“新消費”必然會不斷誕生的一個核心原因。
吳勁草舉例提到,如今我們說的“新消費”,可能是游戲娛樂、潮玩、醫美等等;而在幾年之前,“新消費”是手機電腦;在90年代,“新消費”是空調洗衣機;再之前,是縫紉機自行車……這些可能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在此前某個時間段,可能就是“新消費”。
“在未來,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品的不斷提高,我們會迎來一個又一個‘新消費’需求的誕生。”吳勁草說。
國產品牌會不斷崛起
吳勁草認為,“新消費”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滲透率提升的過程。
他以醫美行業為例進一步解釋道,可能之前1000個人里面只有2個人去做醫美,現在是20個,這就意味著滲透率從0.2%提升到了2%。醫美近年來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滲透率的提升。往后看,我國醫美行業,人均診療次數相比美國、韓國等國家,還有數倍的提升空間。
他認為,大家對于“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未來醫美滲透率、人均診療次數的提升,其實反映的是人們在物質需求逐漸得到滿足之后,產生的更高層次的新需求。
從另一維度來看,“新消費”之新,不光體現在產業上,還體現在品牌、渠道和營銷體系上。
吳勁草提到,消費品很多企業,都可以按照“供應鏈-品牌-渠道”三大環節歸類。目前,我國消費行業供應鏈已經是世界領先,這依托于我國強大的制造業實力;渠道方面,我國電商在過去十年中爆發式發展,現在在規模、效率、滲透率等方面,都是世界領先的。但在品牌環節,國產品牌仍然是相對落后的。
“國產品牌和海外大牌相比,差在什么地方?在于積累。”吳勁草說,品牌認知是在品牌和消費者的不斷互動中產生的,消費者對品牌滿意就加分,不滿意就扣分,分越高的品牌,認知就越強。也就是說,品牌認知是不斷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常年累月下來產生的。品牌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淀。
國產品牌受益于我國強大的商品供應鏈,以及對電商渠道運營的了解,在產品質量、營銷的本土化方面,都是有領先優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積累消費者的認知,拉進和海外大牌的差距,甚至實現反超。
因此吳勁草認為,第一,國產品牌會不斷崛起;第二,營銷體系、商業模式方面,國產品牌對于外國品牌的領先幅度會越來越大;第三,電商發展未來會降速提質提效。
傳統消費生存之道:轉型+去偽存真
今年5月,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介紹道,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8%。2021年人均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比重為44.2%,比2013年提升4.5個百分點。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消費”,許多傳統企業嘗試進行品牌年輕化轉型,甚至創建了專門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的新品牌。
對于近年來“新與舊”的不斷碰撞和更迭,吳勁草認為,傳統消費正在經歷一個轉型和去偽存真的過程。
他指出,所謂轉型,就是改變自己的客戶畫像,專注于新消費滿足不了、滿足不好的領域。所謂去偽存真,指的是真正有核心壁壘的企業,比如供應鏈的建設等,需要很長時間來迭代構建。
“展望未來,中短期內傳統消費肯定是要經歷陣痛的。長期來看,有核心能力的傳統消費企業會留下來,并與現在的所謂‘新消費’共存,滿足不同的需求。”吳勁草說。
“新消費”駛向何方?
吳勁草認為,在“新消費”普及之后,“新”字就去掉了。
這一點從電商的發展來看或許更容易理解。通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3.1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9倍。
吳勁草提到,10年前,電商是“新消費”,而現在電商走進千家萬戶,變成我們的日常之后,大家就不覺得這是“新消費”了。現在大家會把淘寶、京東這類平臺叫成“傳統電商”,而把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等模式當做“新消費”。
談及未來,吳勁草認為,“新消費”會產生不同的品牌,面對不同主張不同需求的人群,而不是產生各種各樣的所謂“壟斷平臺”。而隨著“新消費”領域競爭的愈發激烈,最后能夠留下來的,當然也是產品力強、服務好、運營管理好、用戶體驗好的佼佼者。
而對于整個消費領域,他預測,第一,耐用品消費、服務消費的占比將會提升;第二,未來我國消費的發展方向,將是品牌化;第三,國產品牌將逐漸崛起,并取代海外大牌的地位。我國商品供應鏈已經很發達了,國產消費的品質量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國力也日益昌盛。未來的國牌崛起,比“貨崛起”更為重要的是“國崛起”。
“中國的消費行業,前景無限。我國消費最大的發展底氣,是14億人構筑的龐大市場空間,以及扎實的、高速發展的經濟實力帶來的消費能力。”吳勁草說。(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