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跨境券商被控“無證無照” 為金融行業敲響警鐘
作者 肖颯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資料圖)
近日,中國證監會官方發布,某途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某途控股”)和某虎證券未經核準,面向境內投資者開展跨境證券業務,根據《證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其行為已構成非法經營證券業務。中國證監會對某途控股、某虎證券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的取締和限期整改,表明了中國證監會關于持牌準許經營的嚴厲態度,也為其他相關涉港、涉外業務的金融公司敲響警鐘。
中國證監會整改包含兩層內涵
中國證監會對跨境券商的整改思路為“有效遏制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從增量和存量兩方面并行督促整改。
一是依法取締增量非法業務活動。禁止招攬境內投資者及發展境內新客戶、開立新賬戶。
二是妥善處理存量業務。為維護市場平穩,允許存量境內投資者繼續通過原境外機構開展交易,但禁止境外機構接受違反我國外匯管理規定的增量資金轉入此類投資者賬戶。
中國證監會的整改主要有兩層內涵:一是加強屬地管理原則,中國證監會負責在中國境內、涉及境內投資者、客戶的證券經營業務,故而未獲中國證監會經營牌照的金融公司不得繼續在中國招攬新的境內投資者和境內客戶,但不禁止或限制境外機構在境外吸納資金、招攬客戶;二是充分保護已有境內投資者,預留緩沖空間,允許存量境內投資者繼續與境外機構開展交易,維持市場平衡,但仍須受外匯管理規定的規范限制。
對其他涉港、涉外金融公司有何啟示?
中國證監會此次的“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的定性,某途控股在港上市的計劃亦被推遲。本次事件分別對相關涉港、涉外金融公司以及投資者有以下啟示:
第一,從事跨境券商業務,取得當地經營牌照十分關鍵。縱使上述兩公司取得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的多份牌照與資質,但并未取得中國經營證券業務的許可。此前業內對于跨境互聯網券商的監管有三種思路:第一,對跨境炒股實施全面監管發牌,全面監管;第二,清退海外互聯網券商的大陸用戶;第三,存量和增量并行分別處理。本次中國證監會的監管態度明確,但整改方式卻相對溫和,采用第三種思路,停止新增用戶,同時給存量用戶予以緩沖期,妥善處理存量資金。此前,中國證監會也通過官方提醒、與高管約談的方式先行打預防針,給境外機構以主動合規的機會。
第二,對于境內投資者,交易前奔著審慎原則審查平臺資質。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平臺或技術招攬投資者和新客戶,本身即存在著跨境交易合法性、個人信息傳輸、收集個人信息備案等風險與問題。境內投資者透過境內互聯網交易平臺參與境外市場交易,資金在外,由于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一旦出現交易漏洞,資金很難追回,投資風險較大。同時,國內監管者目前很難實現跨境監管或多個司法轄區聯合監管,若無相關連結點或可找到對應司法轄區的監管者尋求救濟,則一旦出現糾紛,很難解決。
按照所有金融活動均應全面納入監管的要求,中國證監會等監管部門正著力完善相關監管規則,將依法對此類活動予以規范,加強監管執法,全面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跨境證券展業的合規監管問題一直是監管難點。某途控股、某虎證券恰巧處于監管嚴周期。此次中國證監會的定性和整改為其他意欲從事跨境券商業務的金融公司敲響警鐘,取得對應牌照和資質是開展相關證券業務的前提。金融作為特許行業,必須持牌經營。境外機構在境內從事禁止的、未對外開放的金融業務或者僅持境外牌照在境內展業,屬非法金融活動。同時,境內投資者應理性投資,避免跨境交易產生糾紛難以尋求救濟,或由于監管思路的轉變而導致資金流失。(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孫慶陽